四、崇尚五K:锡克教

锡克教是印度的第四大宗教,教徒约占印度人口的2%,次于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锡克教徒被称为锡克人。

锡克教以崇尚五K而著称,锡克教徒的“五K标志”是:戴长梳缠头巾(Kanga)、蓄长须留长发(Kesh)、穿短裤着长衣(Kachh)、手戴铁镯(Kara)、身佩短剑(Kirpan)。这五K成为锡克教的标志性特征。

锡克教发源于印度,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文化融合的产物。“锡克”的意思是“学生”“弟子”“信徒”。锡克教的创始人是那纳克,他于16世纪初在“虔诚派”(巴克提)运动影响下,吸收和杂糅了印度教的业报轮回思想和伊斯兰教苏非派神秘主义理论,以旁遮普为基地,创立并传播锡克教。

锡克教主张一神论,只信仰唯一的真神,反对印度教的多神论;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反对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反对印度教祭祀制度和烦琐的教规礼仪;主张平等友爱,反对印度教的种姓差别和男尊女卑,禁止歧视妇女的童婚制、寡妇殉葬制、面纱制和深闺制,号召消除教派对立和冲突;主张业报轮回,提倡自我修行。

锡克教徒尊称其教长和祖师为“古鲁”,即“师尊”,先后共有十位师尊。以后虽有继任者,但不再称为师尊。按照规定,凡承认锡克教义、十位师尊和锡克教经典《格兰特》者,皆可成为锡克教徒。

从第一代师尊到第五代师尊,锡克教沿着和平的道路发展,敦睦友爱。锡克教逐渐有了固定的组织形式,采取了师尊权力世袭制,要求教徒们绝对服从师尊并把他奉为神明。第四代师尊拉姆达斯与莫卧儿帝国阿克巴大帝交往密切,阿克巴大帝赏赐给锡克教徒一块在阿姆利则的土地建立金庙。

图4-4 阿姆利则金庙

该庙有大小19个圆形屋顶,皆贴满金箔,在阳光照耀下璀璨夺目,故有“金庙”之称。金庙规模宏大,总面积达10公顷,呈长方形,外具城堡格局,四周围墙高4米,宽6米,四角设有贴金的圆顶,可做瞭望台用。庙内分设圣殿、香客休息室、诵经堂、法师起居室等12个区域。朝拜者在进入大门前,必须用白布包头,脱鞋,以示对锡克教尊敬,进门后须吃一口庙方提供的斋食,以示对锡克教的善意。圣殿是金庙的中心,这是一个大金圆顶的两层建筑,里面存放着经典《格兰特》和珠宝,走廊挂满记录锡克人反对外来侵略压迫的绘画。整个金庙外观呈乳白色,坐落在苍翠高大的菩提树和榕树丛中,远眺酷似万绿丛中一颗灿烂的珍珠。

阿姆利则从此成为锡克教运动的圣城,金庙成为锡克教的宗教、政治和军事中心。阿姆利则金庙又称哈曼迪尔寺,被誉为“锡克教圣冠上的宝石”,是印度锡克教的最大寺庙。当发生重大争执时,无论是宗教上的还是世俗的,便在这座金庙里举行一个秘密会议,在这里通过的决议具有宗教上的神圣性。

第五代师尊阿占组成类似政权组织的机构,并编纂锡克教经典《格兰特》,其体裁与基督教《旧约》中的所罗门诗歌相仿,内容浩繁庞杂,主要包括历代师尊的生平事迹、赞歌和锡克教、伊斯兰教重要活动家的言论。阿占领导下的锡克教运动引起莫卧儿王朝的不安,莫卧儿皇帝下令处死了他,锡克教运动从此结束了和平发展时期。第六代师尊时期,锡克教团发展成为武装组织。

第十代师尊哥宾德·辛格对锡克教组织进行民主改革,清洗了锡克教团中主张与莫卧儿王朝妥协的商人和高利贷者,成立了“卡尔萨党”,制定了锡克教徒为正义而进行圣战的戒律和“五K标志”,男信徒名字后加上“辛格”(意为“狮子”),女信徒名字后加上“考尔”(意为“公主”),废除了师尊制,完成了锡克教军事化的任务,组成了一支强大的锡克军。他率领这支锡克军同莫卧儿帝国军队展开了长期斗争,并建立了第一个锡克国家。锡克人经过长期的团结战斗,宣布旁遮普独立,锡克教徒组成了由酋长领导的12个米尔斯“战士社团”,并建立了第二锡克国家。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锡克人各种形式的斗争此起彼伏,为印度的独立做出了贡献。

印度独立后,锡克人成为印度各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成为印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锡克人主要聚居在旁遮普,擅长于农业、军事和商业,在政治、医务、工程、体育等行业中也有骄人的表现。旁遮普是印度农业最发达、农民较富裕的地区,收入高于全国人均收入的50%,素有“印度粮仓”之称,锡克人虽然只占印度人口的2%,但向全国提供的粮食占1/2强。锡克人身材魁梧,豪放勇武,富有胆略,具有尚武风格和传统,与耆那教徒形成鲜明的对照,现在印度军队每年有10%~14%的兵员来自锡克人。

印巴分治时,锡克人的家园被一分为二,大批锡克人改变了住地,涌进了城市,如今德里等大城市的汽车司机大多是旁遮普籍的。锡克人与印度教徒的生活方式不同,他们有进取心,不受约束,性格开朗,语言诙谐,大声谈笑,喜欢吃肉。与印度教徒视乞讨为解脱的一种手段、乞讨成俗的习惯不同,锡克人中没有乞丐,因为锡克教徒有“饿死不为乞”的信条。锡克教徒认为他们与印度教徒和其他教徒不同,他们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

近年来,锡克教徒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锡克人和印度教徒之间的界限变得淡漠起来,越来越多的锡克青年开始刮脸、剪发和不包头巾。锡克教神庙大都带有伊斯兰教建筑风格,富丽堂皇,许多印度教徒以在锡克教寺庙做宗教仪式而感到幸福,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也乐意通婚。锡克教向印度教回归的倾向,引起了一些锡克教徒的忧虑。在锡克教徒中,一种更为尚武的思想在发展,以期保持民族的同一性,加强锡克教徒的特殊性。

锡克教徒与印度教徒的矛盾也一直存在。一些印度教徒认为,锡克人似乎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有钱没有文化,女人珠光宝气,喜好卖弄炫耀,甚至带有侮辱意味地说,锡克人的长发和头巾使他们头脑发热而变蠢。锡克人对印度教徒的嘲弄感到怨恨和恼火,常常提出抗议。此外,锡克人对中央政府限制他们参军的名额愤愤不平,对外地移民源源不断涌入自己的家园忧虑重重,对政府的不满日益增长。

锡克教与伊斯兰教有着相同的特点,即政治、民族和宗教三者融为一体。锡克人作为一个特殊的少数民族,有怨恨之气,一再骚乱。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旁遮普的局势就一直很紧张,经常发生暴力流血事件。1966年导致旁遮普邦分裂,成立了哈里亚纳邦和喜马偕尔邦,锡克人在重划的邦界内成为多数。从锡克教徒政党“阿卡里党”中分裂出来的激进派“达尔卡尔萨”,主张建立一种军事神权政体,并要求从印度分离出去,成立一个锡克国家“卡利斯坦”。一些政治上的好斗分子利用这个主张,向中央政府施加压力,以使政府更加注意锡克人的要求和不满情绪。

为了支持要求建立“卡利斯坦”的主张,极端分子在1981-1982年曾劫持过3架印度航空公司的飞机。1984年,锡克人发动“不合作运动”,阻止把粮食运出旁遮普,遭到政府军队的镇压。政府军攻入锡克教的圣地和行政中心阿姆利则金庙,从而伤害了锡克人的宗教感情,英·甘地总理被锡克教徒卫兵杀害。锡克人与印度政府以及印度教徒的矛盾一直未得到解决,旁遮普不时发生恐怖活动,成为令印度政府头疼的事。

除了前面提到的位于阿姆利则的印度最大的锡克教“金庙”外,新德里的“小金庙”班戈拉·撒西比神庙也同样动人,以白色和金色为主色调。它临近购物胜地康诺特广场,是德里最大的一座锡克教神庙,曾是锡克教第八代上师去世前居住的地方,他用圣水治愈了很多霍乱病人,这儿每天都挤满了虔诚的教徒。晚间的祷告仪式圣音袅袅,圣水池中倒映着金色穹顶和大理石殿堂。神职人员唱诵着经文,教徒们坐在地毯上虔诚的祈祷,音乐声回荡在庙堂,整个场景虔诚神圣。这里的池水被锡克教徒尊为圣水,不少教徒会专门前来取水。前来参观的游客必须用头巾遮住头部,必须脱鞋,然后穿过浅水池进行清洗。向导、头巾和存鞋服务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