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产品中使用的零件结构都相对简单,生产周期都比较短。缩短产品交期聚焦在缩短内部制造周期,当前的陶瓷产品交付周期为40天,其中模具生产13天,内部制造27天。
(1)笔者对项目组提出:模具生产周期为什么要这么多天,是否有缩短的空间?竞争对手分别是几天?
项目组里面的技术人员回答,因为模具的干燥程度会影响产品成品率,因此一直没有来主动缩短这个周期,前些日子针对公司提出缩短交付周期,我们部门觉得这个周期比较高,国内的一些竞争对手他们的模具制造周期只有7天,上周时我们通过一些关系去参观了一家企业,发现对方和我们主要是2点差异,我方干燥房的温度是52度,而对方是72度,此外,我方干燥房中无辅助设施,但对方干燥房中有内高温扇和风筒。
后期改造了实验房,经过实验,7天就可以满足模具含水量的要求。
(2)制造周期缩短。
笔者带领项目组绘制了当前的价值流图,发现基于 库存/节拍的逻辑当前库存周转天数并没有27天。
陶瓷计调组长告知目前内部制造周期已经没有27天了,分厂在15年底上线了条码系统,每个工序完工后都要求作业员即时扫描过账,通过对工序周期的分析,前期已经将周期从27天降为了18天,降低了30%。
具体的做法是由于瓶颈工序是窑炉,前面的成型,施釉等工序产能都大于烧窑工序,以前是只要车间有空间,前道工序就不停生产,直到车间压满在制品。今年领导给我们规定了标准在制量的上限,当车间的在制品到达上限,我们就停掉第一个工序的投料。等库存降低后再恢复生产
按照公司的21天的首交付要求,我们分厂设定了模具生产周期7天,内部制造周期14天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压缩4天的交付周期。
项目组通过价值流图分析来解决进一步在制品降低的难题。从数据看,烧窑是每周生产7天,3班倒,一天能生产1500件。而它前序的是每周生产6天。为了避免烧窑工序能力放空,喷涂和烧窑工序间保持了超过2天的库存。 如果将喷涂的日产量与烧窑工序日产量调整为一致,就可以降低这部分库存。
实施约束理论涉及了“标准在制品数量”这个概念,需要给每道工序设定标准在制品数量,然后以瓶颈工序的日产量作为节拍,拉动第一道工序的投料。
陶瓷分厂比较有利的地方是开发了条码系统,其实这就是一个简单的车间执行系统,项目组开发一个标准工序在制报表,包含每道工序的当前在制,日产出,日投入,很容易实现生产周期和在制品的控制。
经过2个月的持续改进,陶瓷的内部制造周期压缩到了14天以内,而模具生产周期实现了7天的周期。从而完成了公司要求的21天交付周期。
缩短企业的制造周期最重要的分析工具是价值流图,通过对在制品的分析找到问题点,然后通过切换频率分析,前后工序的交接频次分析来找出改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