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元代入仕的异化

元代的入仕途径,主要有三:宿卫、儒、吏,另外还有荫袭。在入仕诸途中,又以宿卫和吏员为主。元代曾任宰相的四百馀人,绝大多数出自宿卫和吏员。元初,忽必烈对文士还是相当重视的,但是,重视文士主要表现在用文士立仪定制,顾问参谋,而极少委以军国重任。时人批评元代用人曰:“国朝取人之制,勋旧之外,莫之能进。授事责效,倒置逆施,大政大法,废而不举。所急者,右武丰财而已尔耳。”491此后,儒吏之争一直是元代仕途的重要问题。“今吟一篇诗,习半行字,即名为儒;检举式例,会计出入,即名为吏。吏则指儒为不识时务之书生,儒则诋吏为不通古今之俗子。”492但是,在马上得之的元代,儒始终争不过吏。史称:“元初,议者鉴于金末人才之衰,率持厌薄科举之说。”493因此,饱读经史的文士迂阔而遭冷遇,娴熟刀笔的吏员务实而得重用,虽宰执大臣亦以吏为之。

元朝开国而不行科举,其后果是:“台阁之位,率取敏锐材干、练达时事者居之。其效官举职,治繁理剧,固不乏人;而格君经世,蹈道迪德者,盖未多见也。”494后人有“宋亡于儒,元亡于吏”之论,从官吏队伍的构成角度看,这种说法有其合理之处。泰定时,“由进士入官者仅百之一,由吏致位显要者常十之九”495,不仅反映了吏员占官吏队伍比例之大,而且反映了高级官员中吏员之重。

作为以吏入仕的选拔制度,元代对吏员有考试、递补、岁贡的相应规定。

“各路司吏有阙,于所属衙门人吏内选取。委本路长官参佐,同儒学教授考试。习行移算术,字画谨严,语言辩利,《诗》《书》《论》《孟》内通一经者为中式,然后补充。按察司书吏有阙,府州司吏内勾补,至岁贡时,本州本路以上,再试贡解。诸岁贡吏,当该官司于见役人内公选。以性行纯谨、儒吏兼通者为上,才识明敏、吏事熟闲者次之,月日虽多、才能无取者,不许呈贡。”496

吏员考试,“首论行止,次取吏能,次计日月。行止曰事父母孝,曰友于兄弟,曰勤谨廉洁,曰谦让,曰循良,曰笃实,曰慎默,曰自来不犯赃私罪过。吏能曰行道熟娴,曰语言便利,曰通习条法,曰晓解儒书,曰算术精明,曰字画端正。”497

每年由按察司和诸路总管府考察推荐吏员到中央,谓之岁贡。岁贡到中央的吏员,先在六部任令史等职,御史台和枢密院令史从六部令史中选取,中书省掾从台院令史中选取。

荫袭包括门荫和承袭。门荫按官品叙资,正一品子荫叙正五品,依次递降,直至从五品子荫叙从九品,正六品至从七品子荫叙钱谷官。职官用荫限一名,一般以嫡长子用荫。用荫者限年二十五以上,所属有司审查其父祖历仕缘由、去任身故岁月,及其任命宣敕官札,核对承荫人姓名、年甲等,文解赴部。然后须儤*(读音bào,试用)使一年,不支俸禄,根据考核授职。到武宗至大四年规定,承荫人须经考试,内容为一经一史,能通大义者,则免儤使授官,不通者发还学习。承袭为袭父原职,一般为军职,系对阵亡军官的恩恤,个别特恩者则不限于军职和阵亡。从总体上看,荫袭在元代不是入仕主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