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有度,如有神护

上面这些都是讲易道的无常变化。虽然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但是这里的结论是“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虽然我们学习《易经》,六十四卦的卦序、卦名、还有卦辞这些都要背下来,这是学易的基本功。但是,我们也不能拘泥于书本上的教条,而是要灵活运用,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根据自身所处的位置,作出一个最恰当的判断。

那么,“唯变所适”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才算是最恰当的判断呢?那就是要我们“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

学《易经》的人,如果你真正尝到滋味了,那么我们行为处事,不管是进也好、退也好,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总之在做事的时候,就会“出入以度”,有分寸感,恰如其分,成竹在胸。因为易道变化是天地人事变化的一个法度、一个根本的规律,所以面对易道的法度,我们自己也要做到心中有度。掌握了这个度以后,还要“外内使知惧”,无论是外出做事情,还是回到自己的根据地自处自守,内外都要非常警惕。

我们反复讲乾卦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要有这种早晚警惕、一日三省乎己的态度。履卦中也体现出了这种“外内使知惧”的精神,“履虎尾,不咥人,亨”,要有踩到老虎尾巴的那种警惧之感,随时要非常小心,非常警觉,真正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为什么要这样小心谨慎呢?“又明于忧患与故”,是因为明了世间的无常、人生的忧患,所以要“外内使知惧”。按照佛教《法华经》里的说法,那是“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因为知苦畏苦,才会寻求出离苦海,才会勤修六度般若波罗蜜,以此渡过茫茫苦海,抵达解脱的彼岸。

“无有师保,如临父母”,我们做到了上面这些要求以后,对易道就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这时候虽然没有老师教你,你也能够自学成才,无师自通;虽然没有保护人、监护人,你的背后没有靠山,但你也能够安而不危,趋吉避凶,就像有父母在跟前呵护着你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