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地之变,心理之变

原文: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涂;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详解类引】

这段侧重于深度敌境不同程度,对士气的影响,面对每一种地势,将领该如何控制士卒之心理。先讲为客之道的几种地形,然后又重复讲九种地形的应对策略,不过这里着重提到吾将该怎么做。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

进入敌国国境作战的一般规律是,越深入,士卒越专心一致,越协同凝聚,而进入得浅,有恋土顾家之情结,容易逃散。

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这是讲客场作战时容易出现的六种地形,其中五种前文都学习过,只有绝地第一次出现。

何为绝地?

绝,有断绝、隔绝之意,这里应该是客地的统称,进入敌国作战,已与己国隔离了。

梅尧臣注解说:“进不及轻,退不及散,在二地之间也。”

王皙说:“此越邻国之境也,是谓孤绝之地。”

张预注说:“去己国,越人境而用师者,危绝之地也。”

其他“五地”前文都定义过,四通八达的是“衢地”,进入敌境深远者是“重地”,进入敌境不远者是“轻地”,背靠险固之地而前面进路狭窄者是“围地”,无处可走的是“死地”。

九地变化的控制要点,这里侧重在不同战地对士卒造成的心理变化及控制进行分析:接下来再次讲九地的作战方针。与前文,表述方式不一样,但总体思想一致。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

散地作战,还没离开国家,士卒恋土顾家,战斗意志不坚,所以要使官、吏、士卒一心一意、专心一致。

杜牧注说:“守则志一,战则易散。”本国国土上作战,有恋土情结,出战则散,前文说“散地无战”,没法出战,但大家都不愿意自己城池被攻破,所以守城的意志则会统一。

梅尧臣注说:“保城备险,一志坚守,侯其虚懈,出而袭之。”既然官吏士卒都不愿意城破,能够万众一心的守城,那就先坚守,然后等敌人松懈的时候,再袭击他。

这是梅尧臣针对散地官吏士卒心理特点给出的建议,而非孙子的观点。

轻地,吾将使之属。

入敌境不深,离家不远,士卒也容易往回逃,所以叫轻地。那么,轻地需要做的是部署相连,不要出现间断,与前文的“轻地则无止”差不多。

杜牧说:“部队营垒要密近相连,一是防备士卒逃逸,二是防止敌人偷袭,可以相互策应。”

争地,吾将趋其后。

兵家必争之地,要急行军,包抄到敌人后面,率先到达抢占争地,占领制高点。

因此,曹操注解说:“利地在前,当速进其后也。”

交地,吾将谨其守。

我可以来,敌可以往,被称为交地,通常是平坦之地,所以,处在交地,要严密警戒,坚壁慎守。

交地上,要设伏,以防敌人袭击。梅尧臣注说:“谨守壁垒,断其通道。”

衢地,吾将固其结。

四通八达,多国接壤之地,要先派使者与诸侯结交,订立盟约,军队到衢地,将帅的主要工作是巩固之前与诸侯的盟约。

涉及到外交,加固与结盟诸侯的关系,一要威信,一要靠钱财。

王皙注说:“固以德礼威信,且示以利害之计。”

张预注说:“财币以利之,盟誓以要之,坚固不渝,则必为我助。”

重地,吾将继其食。

深入敌境,背城邑多为重地。

进入重地,士卒会自发的上下一心,拼死战斗,断绝了逃回家的心思,所以,将帅继续稳定军心,让其专心一致的方式就是能够保证给养。

怎么保障给养呢?

抢敌人的,抢敌国的。曹操注说:“掠彼也。”

圮地,吾将进其涂。

山林、险阻、沮泽属于圮地,遇到这样的地形,就要快速通过,不要停留。

曹操注解:“疾过去也。”

围地,吾将塞其阙。

围地不是被敌人包围了,而是地形险要,进入之后,如果入口被敌人堵死,从另一个出口出去,则需要绕很远的路。

这种地形,敌人只需要用很少的兵力就可以利用险要地形,让我受挫。

所以,进入这种地形,敌人一定会给留活着出去的希望,不会都堵死,让你往外逃,他一点一点吃掉你。

那么,将领的任务就是,自己先将缺口堵上,让士卒有必死之心,拼死冲杀,还有冲出去的希望。

不过,也要看敌人如何部署兵力,部署兵力的多寡,不要单纯使用破釜沉舟的方式,前文讲“围地则谋”,也要因敌而变。

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到了死地,只有战地动员,大家拼死战斗,才有活着的希望,但作为将领,也不要指望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就可以活着出去,实际上,进入死地生的希望都比较渺茫,所以,第一要尽量避免进入死地,再者要利用战场形势,分兵作战,给敌人创造点惊喜。

当然,只是最后的努力而已,尽人事、听天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