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使命比老板更重要

一般的组织都是建立在权势基础之上的,位阶越高,权势越大,最高领导则拥有绝对的权威;组织的各级管理者运用权力进行管理,组织的成员则要屈从于权势而不是某种思想或信仰。使命导向的管理则意味着使命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使命是评价一切工作的终极标准。使命导向的管理还意味着组织的重大决策应该符合使命的要求,组织的员工可以反对而且必须反对那些他们认为与使命无关的指令。

很显然,基于使命的管理与基于权势的管理在内部运作机制上有着根本的不同。就本质而言,以使命为导向意味着当权者并非权势中心。相反,一个组织的指导思想才应是其真正的权威。对新型组织有着深入研究的彼得·圣吉说:“一个真正民主的管理机制并非源于投票表决或其他某种特殊机制,而是源于一种信仰,即权威最终源于思想而非人。要做到真正地以使命为导向就必须做到这样的民主方式:使命比老板更重要。

要坚持使命导向的管理,就必须把使命放到一个比老板更重要的位置,这有其深刻的内在必然性。组织只有建立了思想、理性包括使命追求和价值主张等的权威,才有可能在自身内部形成一套前后一贯、逻辑自洽的公理系统,才有可能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员工;员工被公正地对待,他才有可能对组织有公心,组织才能持续发展。中国人讲求“知道为智,体道为德”。企业建立理性权威、公理系统的过程,也就是所谓“求道”、“得道”的过程。老子在《道德经》中曾用一句话概括组织发育的一般规律,“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道”或者说是思想权威、理性权威,是企业发展的本和源,只有“得道”的企业才能生生不息地发展下去。

老子在《道德经》第38章中还讲了一句话:“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的意思是,当社会逐渐堕落到不能以高层次的“道”、“德”、“仁”、“义”来维系,也不能以最低层次的“礼”来维持的时候,就只能依赖“刑”即严刑酷法来强制了。严复曾在这段话的后面补充了一句:“礼失则刑生矣。”后来又有人在严复那句话的后面加了一句:“刑失则乱发矣!”一个不知道“道”与“德”为何物,“仁”与“义”已十分少见,并且对“礼”也很不看重,仅靠“刑”来维系的社会,是不可能有良好秩序的,混乱并走向崩溃是它必然的发展趋势。同样道理,一个仅靠制度管理的企业也必将是充满危机的企业。

从法律的角度讲,企业是老板的私产,是属于老板和所有者的,他们可以随意处置。这是一般人认同的道理。但是,还有一层道理未必人人都明了。那就是,领导属于企业,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个性、偏好而影响企业的发展,更不能把个人的利益置于企业的利益之上;不然的话,这个企业就没有活路,没有生机,就长不大。因此,企业领导者必须认识到,“我不是我的‘我’,我是企业的‘我’。”使命管理,意味着企业高层放下自我,放弃权势,遵从和服务企业使命。这何啻企业高层的“自我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