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发管理源头在需求
许多企业在推动研发管理体系建设时,学习了华为
IPD 等外来体系方法,投入了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却往往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与目标相差甚远。这就如同开错了药方、吃错了药,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咱们从研发本质看,研发人员到底在干啥?用木桶原理比喻,研发像木桶的木板,得做这些关键动作:
l 先做产品技术规划,明确未来该干啥;
l 再搞清楚详细需求,分析透彻后发起立项论证,让老板决策是否值得干;
l 决定干了就成立项目组;
l 系统架构师(SE)做产品方案架构;
l 接着开展机电软等详细设计;
l 做完样机进行测试;
l 过程中还有评审和数字建模仿真。
这些团队靠项目管理团队管控。
企业研发管理没效果,就是因为这些动作没能力做好。比如产品技术规划说不清,需求分析阶段,很多人直接拿客户要求当开发要求,觉得满足客户需求理所当然。可换位思考,我们做甲方时能说清需求吗?甲方大多只能说产品用途,咋达到使用要求说不清楚,毕竟他们是使用者不是开发者。这就造成盲区,开发时互相抱怨,测试出问题,设计说需求端给的,需求端说甲方要求,最后归到用户身上,可用户认知水平我们解决不了,只能提升自己的需求认知水平。需求不清,后面立项论证、设计、样机都会出问题,返工不断。
所以质量管理源头在研发,研发管理源头在需求。
(二)研发管理的2-8法则,什么才是“2”
我常说 “六加一” 团队:
1.产品经理团队负责产品技术规划,回答未来干啥;
2.需求分析师团队回答该干成啥样;
3.SE 系统架构师团队回答该怎么干;
4.设计实施工程师团队把活干出来。
5.测试团队,负责检验工作成果;
6.评审团队,由评审专家对研发各环节动作进行评估。
这六个团队加上负责管理的项目管理团队,构成
“六加一” 团队。
但企业普遍存在 “六加一” 团队能力薄弱的问题,却把精力花在学习大企业的流程、制度、表单、模板上,将核心力量分散到 “28 原则” 的次要部分。要知道“六加一” 团队才是研发管理的“二”,是最核心的动作,做不好这些却学大厂做更多动作,只会让有限时间精力更分散,导致问题恶化。
从木桶原理看,现在核心是团队没能力做好基础动作。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训练团队能力,尤其是需求分析师的需求分析理解能力,这是需求工程的核心。因为需求就像机器输入,输入错了输出肯定错。但训练是否有效还取决于人员基础能力,若思维和知识结构不行,训练也难有效果,这就如同木桶的底板,底板不结实,木板再高也没用。只有每个团队能力提升,才能通过组织文化、项目管理等手段把团队管起来。
很多企业推进研发管理时,把核心精力放在“桶箍”(如流程制度)上,却忽视“木板架构”(团队能力)和“桶底”(基础能力),这样即便用再高级的
“桶箍” 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