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的终极战场不在地域,不在终端,而在于消费者的心智,对消费者心智的占有才是真正的市场占有。站在顾客需求、认知和消费升级的角度,我们可以衡量出一个品牌所能达到的市场高度和所具备的市场跨度。同样,这两个维度也为企业剖析市场、规划市场提供了更宽广的思考方向。
所谓市场的高度,是指以顾客的心理变量为准绳,衡量企业或品牌所能占据的心智地位,以及在同类别产品中的相对位次。例如,提到空调,人们首先会想到格力,提到高档手机,人们首先会想到苹果。显然,具有一定市场高度的品牌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市场的跨度指的是基于对不同顾客群的消费动机、消费行为等的洞察,判断一个品牌对不同细分市场的覆盖跨度。下面我们就从市场的高度和跨度两个方面,谈谈企业如何洞察和拓展市场。
(一)打造有效的市场高度
我们说真正的市场空间存在于顾客的心智网络,对市场份额的占有,归根结底是对顾客心智份额的占有。根据经典的定位理论,人们的心智空间是以类别化的方式储存信息的,不同类别的信息被存放于不同的心智位置,这些心智位置犹如一个个抽屉。每个抽屉的容量是有限的,要想被顾客记住、购买,品牌必须在其所属的品类抽屉中占据显要地位,这个地位就是企业追求的市场高度。同样,对顾客心智资源的洞察和发掘,也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更大的市场空间。理论上说,每个品牌都有成为“第一”的可能,而一旦占据了这个“第一”的高度,企业就具有竞争优势和较大的市场份额。例如,通过品类战略创新,六个核桃确立了“健脑益智类”饮料的新高度,把品牌认知从一般营养型饮料的“抽屉”转移到健脑益智类饮料的“抽屉”,使企业获得“第一”乃至“唯一”的顾客心智标签,进而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
如今,企业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找到自身的市场制高点。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有形和无形的市场空间越来越狭小,企业脱颖而出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行业已经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在这种环境下,企业不能成为第一,就要面临被边缘化、甚至淘汰出局的命运。这种市场高度的确立和市场制高点的卡位,需要企业基于自身的核心优势,聚焦某个特定的细分市场,进行专注化、极致化的市场运作。在国产汽车增长乏力,缺乏竞争优势时,长城汽车果断地选择了聚焦战略,根据自身的技术资源条件,着重拓展皮卡和SUV两个细分领域,并通过需求深挖和产品创新将这一定位发挥到极致,一举成为国产汽车的领头羊,其在SUV市场中的份额超过许多国外品牌。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说:“别人跳远,我跳高”,这句话正是对这种“专而高”的市场战略的生动描述。
为了提升品牌的市场高度,企业需要充分地把握品类化战略。如前所述,“类别化存储”是顾客信息处理的基本方式,用品类思考、用品牌表达,是顾客购买商品时的基本心智模式。所谓品类化策略,就是基于对顾客心智网络的洞察,找出那些已被发现或尚未被发现的细分地带,结合企业品牌的已有心智基础和核心优势,找到最有可能成为“第一”的那个心智点,进而与品牌形成对接并持续强化,使品牌贴上品类的标签,直至成为品类的代言者。品类地位的高度通常决定了顾客认知中产品的价格高度与价值高度。例如,格力电器对空调这一家电品类的专注,红牛对功能饮料的专注,加多宝对凉茶的专注。除此之外,至于那些已经被竞争对手占据的品类市场,企业可以采取树立“亚品类”的方式,对顾客心智进行有区隔的嫁接。即当某一品类已经充分成熟,成为许多品牌共享的基础品类时,企业可以采取“节外生枝”的方式,与已有品类认知建立一种既紧密相连又有显著差异的关系。例如,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的诉求,巧妙地将百事可乐定位成年轻人喝的可乐,从而与可口可乐形成区隔。除此之外,雅客的“维生素糖果”、喜之郎的“可以吸的果冻”等都是通过对“亚品类”化市场的切割,找到了品牌的市场高点,进而实现有效的竞争突围。
(二)拓展有效的市场跨度
从顾客的消费认知和消费行为出发,我们可以评估某品牌或品类对不同细分市场的覆盖跨度(弹性空间)。从这一维度进行思考,企业能够找到市场不同的横截面,在品牌与目标市场的对接上做出决策,发掘出潜在的市场空间和增长路径。
就植物蛋白饮料来说,早期的品类发展是从礼品消费开始的,尤其是在我国北方的广大市场,年节性礼品消费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是,单一的礼品市场很容易饱和,而且淡旺季过于分明,品类的细分市场跨度受到制约。后来,露露杏仁露率先发掘了佐餐消费这一潜在市场,引导加热、冰镇饮用的消费形式,将餐饮渠道培育成一块新的细分领域,首次拓宽了该品类的市场跨度。而养元六个核桃则在以上二种基本消费形态覆盖的基础上,通过对品类概念的重新定义,着力开辟了家庭储存饮用、日常即饮等消费市场,并通过“高考季”等关键时点推广并强化了品类的基础性消费色彩,进一步拓宽了目标市场,拉大了品牌的横向跨度。
深入洞察顾客的心智和行为,发掘出那些潜在的、未被明确引导的细分市场,继而放大、培育显在的消费行动,这是企业获得有效的市场跨度的前提。这种人为式的市场扩宽策略,能够帮助企业找准市场切入点、实施差异化竞争、开发新的增长源、建立市场防御机制。
在具体运作上,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增大品牌的市场跨度和覆盖面:
1.基于目标人群的拓展
在许多行业,尤其是消费品行业,“老少皆宜”通常不是一个明智的定位策略。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企业要不断地通过人群细分增加市场宽度。知名化妆品品牌欧莱雅对男士护肤品市场的成功开发、国产品牌纳爱斯对“牙膏分男女”的产品细分尝试,以及养元六个核桃推出“儿童成长”型、“易智状元”和“养生型”核桃乳都是基于人群区分的市场跨度扩展实例。
2.基于产品功能的拓展
对产品功能的细分拓展,有利于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进而形成更广泛的市场覆盖。20世纪80年代末,当人们还在用洗发膏甚至洗衣粉洗头发时,宝洁有限公司首次在国内推出了“可以去头屑”的全新洗发品牌“海飞丝”,彻底颠覆了中国人对洗发这一基础性需求的认识。后来,宝洁又根据洗发和护发二合一、营养滋润等产品功能相继推出了飘柔、潘婷,宝洁凭借其对产品功能的细分获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3.基于消费场景的拓展
不同属性的产品对应不同的消费场景,很多时候,企业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培育、拓展消费场景,创造更多的销售机会。加多宝在启动市场的过程中,就把火锅店的消费培育为该商品消费的重要一环。因为,除了传统的商超、便利店购买即饮之外,人们吃火锅时对“去火”的需求是十分强烈的,对吃火锅时喝凉茶这一“示范性场景”的开发,既能够增加凉茶的销售机会,又可以促进产品体验和品牌口碑的积累。“限量贺岁版”六个核桃也是基于中国人特有的春节消费场景、消费情绪而推出的产品。
4.基于风味差异的拓展
风味是所有食品类商品的基础属性之一,也是最容易通过差异化拓宽细分市场的食品属性。在这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方便面行业。我们所熟知的经典产品几乎都是通过风味创新实现市场突围的,从早期红烧牛肉面一统天下,到后来的大骨面异军突起,再到今天的老坛酸菜面红极一时,风味的创新不断地引领着行业的发展,也为企业的差异化竞争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5.基于情感观念的拓展
除产品的物理属性外,品牌的细分化拓展还可以通过顾客的精神、情感、意念等心理要素来实现。例如,可口可乐以“昵称瓶”形式推出的分享定制传播活动,充分把握了互联网时代年轻人追求个性和趣味的心理特点,借助各种社交媒体实现广泛的口碑传播,在保持产品的实体属性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丰富品牌的内涵,唤起人们潜在的购买欲,实现了品牌塑造和业绩提升的双赢。
实践表明,真正的市场密码存在于消费者的大脑之中,这片拥有无限可能的市场空间,为我们提供了更为立体的思考维度,也使我们更富有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