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的生活中自恋一下,或许还只是无伤大雅,最多落个鸡同鸭讲的窘境;但在真刀真枪的市场上继续自恋,失去的就也不只是一两个下属那么简单了。
一朋友向老苗吐槽某火腿肠广告:
一对母女对话,女儿叫妈,问“我的XXX火腿肠呢”;妈答应道,你的XXX火腿肠正在微波炉里加热呢,两分钟就好,然后嗔责女儿:“吃了二十年还吃不够”。
朋友的原话是听了就想吐,以后打死不买,全家谁都不能买,还打电话找他们厂家要求换个广告创意,“太令人反胃了,什么玩意吃二十年还能吃不够?”
这就是理念的不同,在老一代物资短缺年代过来的人会觉得,一个火腿肠能够被人连续吃二十年就是产品品质好的象征,但对不起,这家企业真的是YY了,对物质富足时代的人来说,除非是基本物品油盐酱醋米面,强调一个东西连续被吃二十年本身就是件很恶心的事。
十几年前,我们开经销商大会,邀请函是这样写的:
实践在发展,认识在深化,创新永无止境!有些时候,错过一次机会,就会错过一个时代!潮起潮落,云卷云舒,谁持彩练当空舞?XX,总想走在最前面!
这在当时的经销商看来是很有煽动力的,觉得你的会议肯定牛逼大气上档次,可如果是对现在的年轻创业者这样说,就是不说人话了。
他们可能会标题党一下,“史上最没节操创业大会,你是来啊还是来啊”;也可能直接就写“能邀请你就不错了,也没空做设计,别端着别装,能来赶紧的”。
当然也不一定气质这么低俗,也可以是“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文艺范儿;也可以是直白的告诉你“为什么有人讲话特别‘撩’,而你却只有乏味,来,参加我们的当众演讲的训练营”。
不管是哪种风格,能打动他们的必须是属于他们的语言,属于他们的沟通方式。
很可惜,目前我们非常多老一代营销人在沟通方式的使用上。还沉浸在精英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陈旧观念中。
“国货当自强”、“中国人的骄傲”的国家民族牌;“更营养更健康更多选择”,这种从短缺时代过来人觉得更诱人的产品利益;“行业领先、引导潮流、产业航空母舰”之类的精英主义诉求;目前仍充斥在广告、企业宣传资料、展会展示、产品包装中,让人避之不及。
还有的企业则走向了另外的极端,自从可口可乐的“昵称瓶”和“张君雅小妹妹”火了之后,“卖萌”和“犯二”在食品行业中大肆流行:卖酸菜的叫“翠花”,卖薯片的叫“土豆兄弟”,做坚果的叫“歪果仁”,而实际产品内容和设计都跟之前没多大变化,就是起了个网络化的名字,找了一堆网络流行语放到产品宣传资料上。
有企业老板曾经问我,对食品界这种普遍“卖萌犯二”怎么看,老苗的回答是:“您觉得这几年春晚上,满嘴网络流行语的小品好看吗?”
其实,任何时代的主流都不会讨厌高端大气上档次,现在年轻人不喜的是假“高大上”和过多“高大上”带来的压力。只要你够真诚,少务虚,传统的产品、企业、品牌还是能够获得年轻人的青睐的。年轻的小鲜肉讨人喜欢,有魅力的中年大叔也很有市场。杜绝高大全,把自己的企业和品牌立体化展示,才是跟年轻人有效沟通的不二法门。
老苗之前讲过,人的行为模式是几十万年进化形成的结果,不会因近些年巨大环境变化就会有彻底颠覆。而现在年轻人的行为,恰恰是人类最本质的行为模式面对新环境的反映而已。
这就更需要企业和品牌掌握消费行为模式,理解新的社会环境带给消费者的行为变化,放弃自我YY,用最真实的、年轻人认同的营销方式打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