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地时空的交汇中

“悠远则博厚”,悠远,时间概念,古往今来很悠远;博厚,空间概念,广博、广大,渊深、厚重。有了悠远,又有了博厚,时空这么一交叉,就形成了我们当下的世界。我们当下的世界,就是由悠远的时间和博厚的空间交叉而形成的。

在唐代,有一位华严宗的大师李通玄,也是方山易的创始人,他老人家有一副对联:“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无边刹海,自他不隔毫端。”成都文殊院里就挂着这副对联,这也是从时空上来体会的。时间的悠远从哪里来?就从我们当下这一念来,“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都离不开我们当下一念。时间的本质是什么?过去现在未来,谁能把握得住?佛教中观学派说:“过去已过去,云何名过去?未来尚未来,云何名未来?”根本没有所谓的过去、未来嘛!过去、未来都是我们为了言说方便,给安立的假名。一切都是当下,一切都是现前一念,十世古今就是我们当下的一念,过去、未来就是当下一念。然而,当下这一念要抓也抓不住,想留也留不住,旋起旋灭,方生方死。当下一念生起,等我第二念去回想先前一念时,先前一念已经没有了,再去回想第二念,第二念也已经过去了,就这么念念不间断,全都找不到了。

《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就是告诉我们时间的虚幻不实,我们要把它看得破,放得下,才能得自在。空间概念也是如此,“无边刹海,自他不隔毫端”,空间同样来自于我们精神中当下的一念。

“博厚则高明”,我们看一路下来,从悠远到博厚,从博厚到高明,就是我们上一次讲的“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一切都在于我们自己,要在至诚之道上下功夫,最终才能自己成就自己。

不管是时间概念,还是空间概念,都没有离开过我们当下一念。这就是从悠远到博厚到高明,就是我们的自我成长之路,即“诚者自成”之道。通过心性修养,达到“至诚无息”的圣人境界,这就是“高明”。所以,“高明”是这一系列修养的最终结果。什么东西最高明?天最高明,又回到乾卦这里来了,天行之健就最高明。明镜高悬也是这种感觉,我们每个人的脑袋上都有一个乾天,你再厉害,再是个浑人,有个乾天在上,老天爷像一面镜子一样照着你,你还敢怎样?

当然,真正高明的人,应该像《中庸》上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最高明的人,恰恰是行中庸之道。有可能你身边就有个最高明的人,但你感觉不到,除非他有意想要让你感觉到。为什么呢?因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嘛,他随众生入六道,和光同尘,凡夫肉眼谁能分辨得出来?

其实整个这一章,都跟《易经》的乾坤二卦结合得非常紧密。“博厚,所以载物也”,因为博大厚重,所以能够承载万物,这是坤卦厚德载物的精神;“高明,所以覆物也”,就像是乾天一样高高在上、明镜高悬,生生不息。所谓“覆物”,就是覆盖一切,只有老天爷能够覆盖一切,有完全罩住一切的感觉。我们看香港黑社会题材的电影,那些小弟们敢砍敢杀,一点都不怕,为什么?因为有老大罩着嘛!可是,再大的老大,也大不过老天啊!老天就是这个世界最大的老大!天地间一切的一切,全部都由天罩着的,只有天说了算。

“悠久,所以成物也”,之所以能够成物,就是因为悠久之故。这是《易经》恒卦的精神。“恒,久也”,恒卦就是悠久的感觉。恒卦的《彖辞》说:“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既然立了天地,就是恒久不移,不动不摇。虽然科学家说宇宙大爆炸,讲宇宙也有个起始,有个终结,可是大爆炸之前是什么呢?终结之后又是什么呢?谁也说不清。所以,这个宇宙大爆炸学说,也只是猜测而已,未必实际真是如此。

恒卦的《大象辞》说:“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一个大人君子要体现恒卦的精神,就是要站在那里恒久不动摇,站在那里有顶天立地的感觉。不能东一下、西一下,东风吹来往西倒,西风吹来往东倒。恒卦上爻一动,转为鼎卦,讲的是“君子以正位凝命”。恒卦的“立不易方”和鼎卦的“正位凝命”,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凝定在那里,当然能够成就人生事业。这也是“悠久,所以成物也”的深义。

在儒家的功夫修养中,《易经》里几个重要的卦,比如前面讲过的乾、坤、艮、复,以及刚才讲的恒、鼎等,我们都要认真体会。一个真正的君子,必得天地乾坤之正气,在天地间凛然不动,恒定悠久。天地如果只是一瞬间的存在,那么再博大高远,也不可能成就万物。正因为天地永恒,才能够成就万物,生命才能够在这个时空的交汇中生存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