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告诉顾客精准的“量”

太林是F药店的店员。那天,一个“苹果型”先生来店买祛火药,太林成功推荐了一个重点品种。顾客看了一下说明书,写着每次要吃2~4粒,他便问自己每次要吃多少粒。太林说:“这个是中成药,没关系,只要在这个正常用量范围内,你自己看着办。”顾客“哦”了一声买单走人了。

这位“苹果型”先生回去之后会选择用多少量呢?不得而知。但是,如果在店里太林能给顾客更准确的用量建议,也许对顾客来说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我来讲讲一次关于药物用量的亲身经历。我由于饮食不洁引起了腹部不适,考虑急性胃肠炎,我从安全性角度来用药,先用了不经血液循环的蒙脱石散,服用时因觉得自己抵抗力尚好,于是只服用了正常用量的一半。然而,腹部不适一直持续了一天,第二天又出现加重趋势,我迅速以0.1g“氟哌酸”2粒口服(我偏瘦)才控制住了。可见药需要达到一个量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这点我们都学过)。而且在我的亲身经历中,还有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那就是,治疗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类别药物其效果是有层次之分的。我们在导购时应提供符合顾客自身具体情况的用量帮助。

在提供药学服务时,关于用量与用药建议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1)顾客体重。不少药物都有正常用量范围,比如上面案例中的中成药, “苹果型”先生因其体重大,其正常用量宜选择上限值,即每次3粒或者4粒,这样使用后才会达到理想效果。否则顾客服用了下限值2粒,对于体重较大的人来说,可能效果不明显。当然,这并非绝对的,用药指导是一个跟踪的过程,我们这里只以常见的情形来讲。

(2)规范顾客自行调量。一些顾客会主动说自己用更大的药量才见效,此时,身为药店人,需要理性地与顾客进行交流。虽然这是顾客自己的个人行为,引起了不利结果顾客也会自己承担,但是,对于顾客超过正常用量使用却应劝止。尽管顾客按自己的经验做觉得很有道理,但是对他会造成危害或者带来潜在的风险。

(3)药物效果与副作用有层次之分。这一点从药理上我们也能明白。比如同样是抗过敏药,扑尔敏、西替利唪、氯雷他定与地氯雷他定在效果与副作用上有层次之别。

其实,在门店时间长了,如同医生在医院接触的病人多了,我们对药物会有一种经验评价,能评估出药物的效力差别。这种效力的差别可能与厂家、顾客的个体差异、敏感性、药物本身的性质等有关。

我们以治疗牙痛来举例。纯以中药给顾客,在止痛的速度与效果上来看,要显得稍慢且略弱,而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则要强且快,但是西药的副作用更大些。因此,我们给顾客用药建议时,就要说明药物的这种差别,由顾客自行来选择方案。顾客得到的便是符合自己意愿的一种药疗,也可以说是更趋向于“个性化”的药疗方案。在这里,导购就不只是为了销售某个产品给顾客。

医生开药,会在处方药的级别上把关,这是处方药要凭处方销售的原因之一;而药店提供常用药时,也需要注意药物效果的层次之分,以确保顾客用药安全有效。

(4)顾客需求有别。事实上,在药店导购过程中,用心去分析一下门店的各类药物,会发现都有效果与副作用的差别。从营销角度来说,就是不同的药物市场定位不同,顾客是需要更便宜的,或者更安全的,还是更快缓解症状的,抑或兼而有之,都要根据顾客的需求去拿药。如今有些顾客仍然愿意服用“安乃近”,怎么说也说不通。有的顾客要的只是解决自己的症状而不考虑其他,他们愿意以承受药物更大的副作用换来“低价”。

说白了,我们结合药物特性及其经济价值可以得出结论:适合顾客的药才是最好的药。药店人就是那个帮助顾客找到最合适药物的指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