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的iPhone手机,在推出时是个性与时尚的代言,其独特的设计、精美的做工、强大的功能征服了全球消费者。但不管怎么说,它毕竟是一款大规模批量生产的手机,它的摄像头、机身外壳、麦克风、通信协议、地图软件等等模块一样是从其他供应商处批量采购的,在这方面,苹果手机和别的品牌没什么本质区别。但是苹果的处理器A4/A5、操作系统IOS和应用商城APP Store却是独立研发的,苹果手机作为一个软硬件集成的系统,既包括标准化模块,也包括定制化模块。
北京的地坛公园,是国内甚至国际知名的旅游景点,每年络绎不绝的游客不远千里万里来公园参观。但不管怎么说,它毕竟是一个公园,它里面必须要有作为绿化设施的树木、草地,必须有道路让人走,有长椅让人坐下来休息,有厕所让人方便,有垃圾桶让人丢弃垃圾……这些设施全世界所有公园都有。但是,地坛公园的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等古建筑,一棵棵百年古树以及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却是唯一的。地坛公园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既包括标准化设施,也包括“定制化”设施。
企业管理也是一样道理。
标准化与定制化这个问题,蕴含了企业建设核心能力的方法,也蕴含了企业家在思考企业方向和人才战略时需具备的权衡取舍的智慧。
● 一方面是在市场上极度稀缺的专业化人才,一方面是中小企业有限的薪酬支付能力和员工发展平台;
● 一方面是企业要建立竞争者无法模仿、无法超越的独特竞争能力,一方面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人才、资源、时间的捉襟见肘;
● 一方面企业需要薄利多销的大众化市场以扩大企业规模、增大体量、提高竞争位势,一方面企业需要在竞争空白区域、在蓝海布下战略性棋子,以期在未来的竞争中能够异军突起、抢夺战略制高点。
所有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问题都必须同时解决,所有这些看似矛盾的目标都必须同时兼顾到。
为什么要权衡取舍呢?因为这是个系统性的问题,对于业务、对于人才,企业家都需要站在更高的视野去看待,需要有方向感、有节奏感。
例如,某企业地处上海繁华商业地段,公司的员工大部分都是高学历、有大企业工作背景的成熟职业化员工,这种情况下找一个什么样的行政人事总监合适?采取什么样的行政人事管理方式更合适?比较好的办法是找一个有经验的外企行政人事总监,在公司建立起标准化的行政人事服务流程与制度,很多人事管理的具体事务包给一个人才服务公司,行政管理事务也可以外包出去。这样,公司轻装上阵,员工也都习惯,管理效率也更高。
但是另一个地处新疆某偏远地区的企业,公司的员工大部分都是当地人,还有一些拉家带口从大城市过来工作的高管,这种情况下找一个什么样的行政人事总监合适?采取什么样的行政人事管理方式更合适?上海那家公司的办法就完全不行了,比较好的办法是一定要找一个当地人,最好在当地政府部门里面有点关系,人脉交际比较广,熟悉当地情况,办事周到、做事细心,不需要职业化。遇到具体的居住、孩子上学、吃饭、办社保手续、办住房公积金手续等事情时,借助各方资源灵活变通地解决各种问题就行。
为什么是这样?因为,上海是个国际化的城市,一切社会服务都职业化、标准化了,行政后勤事务如果都是自己做根本没必要,既浪费成本又耗费精力,员工还都不适应;新疆一个偏远的小乡镇没有这样的条件,连现成的写字楼都没有,办公室可能都要自己盖,员工的孩子上下学企业可能都要管,行政后勤事务如果企业自己不解决,就没人解决。
所以上海那家公司就要聘用一个“标准化的”人事行政总监;新疆那家公司就要聘用一个“定制化的”人事行政总监。其实就是这么简单,标准化人才与定制化人才的权衡取舍就是要依据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