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文所述,工业4.0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摒弃对人的禀赋的依赖,实现机器与机器的直接对话。那么对于今天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来说,冲突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从前三次工业革命来看,没有任何一场带来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变革会是温和无害的。在巨大的前行车轮之下,必然会有淘汰、败落和无可避免的消亡。在数控自动化、大数据和3D打印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正在随之改变。
1988年,郭台铭借着两岸关系缓和的契机,在深圳西乡,创办了一家名为“富士康海洋精密电脑插件厂”的小企业,二十年后,这个以生产制造为主的小企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电子产品制造商。2012年,它的进出口总额为2446亿美元,占中国大陆的4.6%。
突飞猛进的富士康成功的背后,正是那些年复一年在流水线上廉价出卖青春的装配女工。在当时的台湾,土地价格节节攀升,而且台湾工人的月薪折合人民币超过2500元,是大陆工人的5倍。即便如此,劳动力的缺口依旧很大,有钱也请不到足够的工人,成为令台湾制造业老板们头疼的难题。而在大陆的工厂门外,成千上万来自偏远地区的打工仔、打工妹随处可见,不仅年轻能干,而且召之即来。
当工业4.0开始让机器来代替人工的时候,这些人将成为整个产业链中最先受到冲击的群体。当她们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她们身后所代表的更大一部分弱势群体也将现失衡,这样的局面绝对不是一个维护社会稳定的政府所愿意看到的。
所幸的是,工业4.0并没有像飓风一样席卷所有行业,我们仍有时间来思考,哪些行业会在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最优化配置资产、机器与机器自组织的融合的局面下走向消亡或者实现绝地反击。
在目前的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败,正式给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低利润的行业敲响了丧钟。在工业4.0所带来的更柔性,更绿色,更灵活的生产变革之下,制造业的洗牌已经不可避免,全球化更会加速这一过程。如果不能及时完成自动化与产业的升级,消失的行业所产生的种种社会问题还会带来更加恶劣的影响。
环境与资源的压力迫使政府不断寻求新的平衡点。2015年3月5日李克强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成为解读关键词。
毋庸置疑,所有单纯依赖廉价人工和重复劳作的行业将会首先消失。早有学者预言,我国的人口红利将在不久的几年后消耗殆尽。事实上,人口老龄化,大量一般劳动力的流失,广东等地出现的“用工荒”已经说明了这一趋势的出现是必然而且很难逆转。不少利润低廉的服务行业已经开始转向雇佣次级劳动力,而像富士康一类的制造企业则开始着手将工厂布局到劳动力更为低廉的印度、越南等地。
可以预见的是,在工业4.0的设想之下,一些岗位消失可以说是必然的。比如数据的采集与统计,低端人力资源的渠道招聘,低端物料管理及品质测试……工业4.0对劳动力的解放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新变化,我们现在还只能拭目以待,但是对于人类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