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盐铁会议的缘起

六年前(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

汉武帝一生南征北战,功勋赫赫。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后,匈奴从此无力大举南下,出现了“匈奴远遁,漠北无王庭”(《汉书·匈奴传》)的局面。至少在表面上,外部的威胁基本上消失了,这在现实层面增加了儒者奢谈以德治国的可能性。因为从孔子到孟子,再到汉初诸儒,在外部强大的威胁之下,他们的主张显得不切实际。

但临时性威胁仍然存在,机动性强的匈奴人寇边之事时有发生。汉昭帝即位的第一年冬天,匈奴就入侵朔方郡,杀戮吏民,掠夺财物。朝廷不得不发兵进驻西河郡,命左将军上官桀巡查北部边疆。据《汉书·昭帝纪》载:“冬,匈奴入朔方,杀略吏民。发军屯西河,左将军桀行北边。”

从汉朝内部看,一代儒宗董仲舒已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之适应于现实社会。当时儒生尽管还没有深入文官队伍,但其社会影响力极为强大,如董仲舒的思想成为一时显学,他们通过私学教育手段影响社会进而影响政治核心,这是儒家最后实现独尊地位的历史路径。

在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深受大儒董仲舒的影响,他们本质上代表有产阶层豪门利益——贤良皆来自三辅的豪民之家,文学则指传习经书的儒生。王利器先生《盐铁论校注》前言写道:

“参加这次会议的六十多个贤良、文学,他们都是‘祖述仲尼’的儒生,除了心不离周公,口不离孔、孟之外,还宣扬当时‘推明孔氏’的董仲舒的学术思想。董仲舒就是向汉武帝建议要‘盐、铁皆归于民’的始作俑者。他攻击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他在对策时,宣扬‘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儒家说教,反对‘与民争利’,一再宣扬什么‘亦皆不得兼小利,与民争利业,乃天理也。’他之所谓民,并不是一般的老百姓,而是指的豪门贵族和富商大贾。本书《禁耕篇》所谓:‘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复古篇》所谓:‘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正好说明董仲舒扮演的‘为民请命’这出剧是怎么回事了。盐、铁会议一开场,这批腐儒就迫不及待地抛出这些谬论,摇旗呐喊:‘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在开宗明义第一章,就毫不含糊地表明他们是地地道道地继承了董仲舒的衣钵。参加这次会议的那个贤良魏相,得官之后,还一贯地‘数条汉兴已来国家便宜行事,及贤臣……董仲舒等所奏,请施行之。’”24

汉昭帝本人亦重儒学。从一年前(公元前82年)他在下令察举盐铁会议上这60 多个贤良、文学的诏书中可以看到,这位少年天子所列举的自己所读之书,都是儒家经典,包括《保傅传》《孝经》《论语》《尚书》,无一西汉初年流行的黄老法家作品。《汉书·昭帝纪》收录了该诏书:“朕以眇身获保宗庙,战战栗栗,夙兴夜寐,修古帝王之事,诵《保傅传》《孝经》《论语》《尚书》,未云有明。其令三辅、太常举贤良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

公元前81年,儒家思想已经有很大影响。当外部条件适合的时候,这一思潮终将以某种形式爆发出来。盐铁会议的召开变成儒家思想爆发的导火索,点燃它的是当时手握朝廷权柄的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