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苍生问鬼神

今天在上课之前,小章说她们单位上有个人成天捣乱,很多人反感他,但是,她就把这个人当成自己修行的对境。能这样想就很好啊!不要动不动就恨人家、跟人家上火,要知道他在帮助你修行啊,感谢还来不及呢!

中国人从先秦以来对儒家思想的普遍推崇,可以说为大乘佛法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在这一点上,宋代以前的人们并不是特别清晰,像韩愈这样的大儒,还产生过那么强烈的“辟佛”思想。那时,被后人称为“孔门心法”的《中庸》和“入德之门”的《大学》,只是《礼记》里面普普通通的两篇论文,还没有被重视起来。

先秦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高度成熟的时期,然而,秦朝的“焚书”事件,对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一次极大的破坏。秦朝二世而亡进入汉代,到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从此取得了社会正统地位,两千年来虽偶有短暂动摇,但却无伤大体。但是我们要看到,汉代的儒术是鱼龙混杂的,《大学》《中庸》没有得到重视,反而来自阴阳家的五行学说、谶纬学说等流行一时,儒生们跟江湖术士一样,大都喜欢谈天象灾变、预言吉凶之类。按孔夫子的说法,都是逃脱不了“怪力乱神”的那些俗套。董仲舒给汉武帝所上的“天人三策”里面,就有很多这类的思想。大家都知道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吧?唐宋以后,就有资料言之凿凿地说董仲舒就是董永的儿子,所以他是“生而灵异”,能“书符使鬼”等等。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事出有因,跟董仲舒的天人思想还是挺合拍的。

汉代的君主们大都脱离不了这些俗套,即使贤明如汉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在思想深处仍然脱离不了谶纬鬼神的影响。后来,唐朝的大诗人李商隐写过一首诗《贾生》,专门讽刺了汉文帝的这个思想: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宣室是未央宫里的一个偏殿。汉文帝上任以后,很看重大才子贾谊。贾谊很年轻,很有才华见地,书生意气,文采飞扬,无人能出其右者。他写的《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章,都是传之千古的策论名篇,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和历史演变都看得很透彻。

汉初的民生艰难,生产力低下,汉文帝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对贾谊提出的很多改革措施虽然很欣赏,但一来时机不到,二来反对的朝中重臣也不少,因此被采纳的意见并不多。后来,因为谗言太多,贾谊被外放为长沙王的太傅。几年以后,汉文帝有一天想起了这个年轻的大才子,于是千里迢迢把他叫回来,在宣室一起摆龙门阵。“宣室求贤访逐臣”,李商隐的这首诗就是讲这件事。文帝和贾生的龙门阵从下午一直摆到晚上,非常投机,尤其是到了半夜的时候,汉文帝问了很多玄虚的事情,比如有没有鬼啊?生而为人、死而为鬼又是怎么回事?神又是怎么回事?人的三魂七魄又是怎么回事?等等。对于这些问题,贾谊都一一做了回答,而且回答得很到位,以至于汉文帝听着听着,就从自己的位置上下来,“可怜夜半虚前席”,就坐到贾谊的身边去了。

但是,李商隐这首诗的落处在最后一句:“不问苍生问鬼神”。很讽刺啊!当皇帝的不关心天下苍生,把这个能治国安邦的人才千里迢迢叫回来,却只问那些神神怪怪的事情,的确有点不着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