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模块向来是制造型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流程领域,它的效率高低得到了公司各层级员工的广泛关注,自然也成为众多流程变革/优化项目的聚焦点。
A公司作为一家国内大型电子制造企业,不仅处于微笑曲线中间的附加值最低点,而且公司的库存周转率一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已经严重影响了公司的现金流与投资回报率。经公司高层决定聘请国内著名的库存控制专家程晓华老师,借鉴行业最佳标杆实践,从库存控制角度全面审视公司的供应链问题,提升公司整体的库存周转率,减少呆滞库存积压成本。下面我们通过12345分别代表的不同含义,来全面解读程老师从库存角度对供应链流程变革的精髓。
1个目标——ITO
通过全面优化企业从订单到交付流程,降低呆滞(E&O)库存,提高订单交付率,最终提高年化库存周转率(ITO=累计销售物料成本/年平均库存*12/当前月份),从而实现公司的现金流周转速度(C2C)和股东投资回报率(ROI),聚焦于让钱转起来,即转就是赚。
2个端到端模型——SCOR与PLC
第一个需参考的端到端模型是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库存在这个链条上扮演了重要的黏合剂作用,如计划库存、VMI库存(
对于供应商管理的库存)、生产库存、MRB(材料审查会议)库存等,说白了各环节都离不开库存。其实大家玩的都是库存,是从库存角度全面审视供需链管理问题,所以整个全面库存优化都绕不开SCOR模型(图4-10)。
图4-10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
第二个比较重要的端到端模型就是产品生命周期模型(PLC,如图4-11所示。),即一般产品生命周期都会经过NPI(新产品导入)、Ramp up(爬坡)、Mature(成熟)、Ramp down(斜降)、EOL(产品生命周期结束)五个阶段。我们在从订单到交付的全流程过程中需时刻关注本产品所处阶段,然后根据不同的周期采取不同的库存策略(保守或激进),如果产品处于Ramp up阶段,我们就可以采取比较激进的库存策略;如果产品处于Ramp down阶段,我们就要采取保守的库存策略,做好生产与采购的信息及时对接,尽量减少产品突然EOL时的呆滞库存比例,降低损失。当我们接到客户的订单或Forecast(预测)时,需“前看看”(看Sales/OC/客户的未来预测),“后看看”(看历史实际出货数据),“中间做判断”(做出合理的库存策略),而不能盲目地相信Sales和客户的预测,因为一切的预测都是错的,但仍挡不住我们可以做出一个相对正确的预测。
图4-11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3个阶段——APS三步走
第一阶段A——Audit:现场审核与数据验证的过程。审核前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材料,并确认项目经理及组建团队。现场与项目组一起进入现场深挖分析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初步的解决建议,此阶段主要是“你说我听”。
第二阶段P——People/Process/Performance designing:优化设计过程。针对前期审核的问题点,与客户一起研讨未来的解决措施,按照程老师的十大流程领域,梳理组织、流程、IT、KPI绩效等的运营模式与方法等,此阶段主要是“我说你听”。
第三阶段S——Sustaining:夯实与巩固的过程。根据流程实施情况,通过与客户定期的检查与复盘,不断夯实组织、流程、IT及绩效达成情况,持续培养具备供应链流程思维的关键角色,提高整体组织绩效及按流程做事的文化氛围。
4个维度——3P+1M
整个流程变革咨询主要从4个维度进行审视,3P指的是People、Process、Performance,即分别从组织及人员、流程及绩效考核三个维度交叉分析与优化目前运作存在的问题,其中,组织是保障、流程是战术、绩效是目的,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与支撑。
1M指的是S&OP(销售与运营计划)会议,通过销售、订单管理、生产计划、物料计划与采购执行等各角色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大家在S&OP会议上各司其职,各抒己见,最终达成一致输出MPS(主生产计划),作为运行MRP系统运算的关键输入。S&OP会议需要每周定时、定点、定人、定规则召开,它的输出影响着后端客户订单交付的质量。
5个主要角色——OC/PC/MC/Buyer/IP
从接收订单到订单交付的端到端流程中主要涉及五个角色,分别为OC(订单管理岗)、PC(生产计划调度岗)、MC(物料计划控制岗)、Buyer(执行采购岗)、IP(库存计划岗)。
(1)OC主要职责是承诺客户订单质量及评估风险分析、召开S&OP输出MPS、运作MRP、实施成品EOL计划、清理过期SO、成品库存风险分析等。
(2)PC主要职责是制定粗产能计划、释放W/O(工单)、监控日排产计划达成率、定期清理过期W/O、半成品库存风险分析等。
(3)MC主要职责是分析关键物料清单(CPL)可得性、检查W/O齐套性、组织工程变更的物料切换评审、向Buyer下发采购申请(PR)、清理过期PR、原材料库存风险分析等。
(4)Buyer主要职责是根据PR向供方下达采购订单(PO)、督促供方交付质量承诺、清理过期PO、评估短缺物料应对方案等。
(5)IP主要职责是根据公司年度库存目标及库存实际数据制定ITO达成计划及分解目标、定期评审E&O(呆滞)库存、DOS(供应天数)、Aging(账龄)及ITO(年化库存周转率)的达成率等。
最终通过从订单到交付中的10个流程与12张表来连接以上所有的元素,从而实现库存周转率目标,增加企业现金流,提升资金周转速度。
本文实施的流程变革项目中运用的各种模型、最佳实践流程、岗位职责、分析思路等,对笔者后续的工作影响深远。对于想更全面了解供应链库存控制流程的小伙伴们,可具体参考程晓华老师的《制造业库存控制技巧》,相信你会从中学到不一样的供应链流程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