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商角度,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其流通模式选择呢?换句话说,应考虑哪些变量呢?影响制造商流通模式选择的首要变量是产品本身的属性和特点。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产品就有什么样的卖法。具体说,产品的下述属性、特点都与流通模式的选择有关:
——产品的知识含量。产品中所包含的知识量的大小决定了与顾客沟通的难易程度。产品的知识含量越大,越要求在零售终端环节上建立易于和顾客交流、使顾客能亲身体验的互动平台。这会驱使制造商扁平通路结构,渗透零售终端。道理很简单,通路越长,环节越多,知识的损耗、流失就越大。在中间商素质不高的情况下,产品知识含量对通路缩短以及厂家渗透终端的效应就更加明显。
——产品的更新速度。不同的产品,由于其技术特征不同、用户不同以及竞争格局不同,有不同的升级模式和推陈出新的速度。手机、彩电、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更新/升级速度要比建材、家具等快得多,当然时装就更快了。更新速度快慢对产品的周转管理(库存管理)和零售终端的管理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显然,更新速度快,则需对零售库存有快捷、准确的反馈,对旧品排空和新品上市有细致、周全、快捷的安排,对销售商返利以及存货跌价损失补贴有较快的回应。这无疑会引发和驱动制造商通路结构的缩短。
——产品的附加值空间。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在某些行业背景下,构成了最短的通路模式——直销的必要条件,例如保健品、文化产品等;而在另外的行业背景下,又构成最长的通路模式——多层次分销的必要条件。一些外资的高附加值电子产品,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仍采纳“全国代理——大区代理——省级代理——地区代理”的超长结构,其高附加值是这一结构得以存在的前提。可以预见,当行业竞争加剧、附加值下降时,通路结构也必然趋于扁平。
除产品的以上属性、特点之外,产品的物质形态及外形特征、产品的服务要求也会对流通模式产生影响。例如,电子商务式的直销,需考虑物流配送问题,这与产品体积大小、是否易破损、是否有保质期等相关。产品售后服务的概率大小、频次高低、要求严宽,与制造商渠道结构的长度、细分程度亦有联系。此外产品线的宽度和长度,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也是流通模式选择时需考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