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语纷争:印地语

印度国语一直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自独立至今,朝野上下,纷争不已,争执不休。

独立之初,印度议会就国语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英语的地位和地方语言的合法权利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一派赞成将印地语定为国语,一派反对将印地语定为国语。赞成派认为,在印度,使用印地语的人数最多,国大党在印度独立前曾长期进行印地语为国语的宣传,印地语与其他语言都吸收了梵语的许多成分。反对派认为,印地语只是一种地区性语言,它的文学成就与威望远不如孟加拉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和卡纳达语,把印地语定为国语会使讲这种语言的民族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处于支配其他民族的地位。

辩论的结果,赞成派占了上风。1950年,印度宪法规定:印地语为国语;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可继续使用15年,即到1965年,由印地语代替;承认其他14种语言为有关邦的官方语言。宪法还规定,在宪法实施5年和10年之后,总统将任命一个由各语言集团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就逐渐增加印地语官方使用范围、限制英语和可以用于官方目的的其他语言提出建议。同时,议会将选举一个专门委员会,就上述建议进行考察并向总统提出报告,供决策参考。

整个20世纪50年代,在中央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相继成立了各种致力于宣传和推广印地语的机构和组织,如“宣传和普及印地语协会”“印地语科学技术名词委员会”“印地语文学协会”,并有计划地开展了各种旨在推广印地语的活动,包括举行全国性的“印地语日”、举办印地语图书展览、加强印地语电影生产和发行、增加印地语广播等。

然而,印地语并未沿着中央设想的方向发展,由于各邦都强调自己的地方语言,语言争端成为迫切的政治问题。1963年,印度议会再次讨论语言问题,通过确定印地语为国语的官方语言法案,但又规定英语可以在1965年以后继续用于官方目的和议会事务。这个法案在非印地语地区,首先在南部达罗毗荼语各邦引起了强烈的抗议。泰米尔族政党“德拉维达进步联盟”领导人安纳杜拉伊指责说,该法案在所有非印地语邦引起“最大的失望和悲伤”,并宣布“整个南部地区将揭竿而起”,反对“强行推行”印地语。“德拉维达进步联盟”决定在泰米尔纳德邦全邦范围开展反对官方语言法案的群众性运动,安纳杜拉伊和其他领导人因此被捕,紧张形势持续了一年多。

1965年,印地语正式成为国语,印度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罢工和暴力示威游行遍及各个角落,泰米尔纳德邦、卡纳塔克邦、安得拉邦、喀拉拉邦和西孟加拉邦都发生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在短短的二十多天里,就有150多人被警察开枪打死,几百人受伤,35000人被捕,5人自焚,被毁公私财产达数千万卢比。

同时,在政府和议会中,关于国语和其他语言地位的争执也愈演愈烈。非印地语民族的官员和议员公开谴责“印地帝国主义”和大民族主义企图利用语言为工具控制和奴役其他民族。语言运动最为广泛和激烈的南印度各邦态度尤其坚决,有人甚至提出,如果联邦政府在国语问题上固执己见,南印度将宣布脱离中央,成立独立的国家。印度语言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使用何种交际工具的问题,它已经牵扯到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1967年,印度政府颁布官方语言法令,最终确认了以印地语为国语、地方语言和英语长期并存的“三种语言方案”。直到1983年,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的世界印地语大会期间,在一次分组讨论会上,在要不要推广印地语问题上,台上台下争执激烈,群情激昂,几乎打斗起来。见此情景,会议主持者立即宣布散会,才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

尽管印度政府努力推广印地语,但至今仍未能在全国普及。实际上,英语一直在充当着国语的角色,是印度全国的官方语言,也是印度唯一的一种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都能接受的语言。印度的英语出版物数量很多,仅次于美、英,居世界第三位。每年出版的英书籍,比用所有的地方语言出版的书籍加在一起还多。在2万多种已登记的报纸中,近4千种是用英文出版的,在数量上仅次于印地文报纸。广播电视都有固定的英语节目和新闻广播,电视每日有一个钟头的英语教学节目,英语广告比比皆是。现代印度知识分子绝大多数都会讲英语,印度演员也用英语演电影、演戏。英语也是民政官员、公私营经济部门经理和各种职业高级雇员的交际语言。在印度旅游,即便是在偏僻的乡村,用英语仍能交流。

英语是英国殖民主义统治的一个遗产,但今日它却成为印度各民族相互交流和理解的有效工具,对印度人民起着巨大的凝聚作用,同时也是今日印度吸收西方先进技术,毫无障碍地与外界交流的一个巨大优势。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地位在今后仍不会丧失,仍将是印度广大地区进行交流的主要媒介。

但有必要说明的是,印度流行的英语中,夹杂了不少印地语词汇,甚至有的词汇由两种语言构成。此外,印度人所讲的英语与欧美人所讲的英语发音差异很大,刚开始很难听懂。笔者2001年9月参加“WTO与中印经济发展”国际学术会议期间,结识了印度“政策研究中心”的NIMMI KURIAN 博士和CHARAN WADHVA 博士,以及“国家科技与发展研究所”的ABROL DINESH KUMAR 博士,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友谊,笔者将硕士学位论文著作《尼赫鲁研究》和博士学位论文著作《尼赫鲁与甘地的历史交往》赠送给他们,并在会余时间与他们一起喝酒聊天。笔者发现,印式英语发音很有特点,如不仔细听,会以为讲的不是英语,而是另外一种语言,因为有些音中夹杂了德语和俄语一样的颤舌音,有些音“坡”“波”和“特”“德”互换,如印度人发“聚会”(PARTY)的音酷似美国人发“身体”(BODY)的音。2005年1月到10月,笔者在尼赫鲁大学国家关系学院东亚研究中心从事福特基金项目《尼赫鲁与中国》研究,最初一个月是语言适应期。有一次,去北门外半山坡上的网吧上网,在校园碰到一个学生,问他NORTH GATE怎么走,他愣是听不懂我在说什么。我口头逐字拼读,他仍然听不懂。于是,我只能写下来,他恍然大悟。原来,他英语字母的发音和我们不一样。之后的几个月,笔者慢慢适应了印度人的英语发音。2013年和2018年再去印度,基本上没有语言沟通问题了。

图5-10 笔者与印度朋友在一起

2007年,31岁的印度宝莱坞当红女星希尔帕·谢蒂(Shilpa Shetty),参加了英国最有名的真人TV秀Celebrity Big Brother的比赛。谢蒂受到了其他英国本地参加者的嘲笑,在该节目走红的英国喜剧演员古迪(Jade Goody)和男友杰克(Jack Tweed)、前英国小姐丹尼勒(Danielle Lloyd)和S Club 7前成员奥马拉(Jo O'Meara)模仿嘲讽她的口音。印度人怎么也没想到,他们的国宝级影星,在印度受千人宠爱、万人膜拜的谢蒂竟会在英国受到如此的待遇。谢蒂受辱,印度报章都以头条报道。一些谢蒂的“粉丝”走上德里街头,焚烧Celebrity Big Brother的宣传广告和代表节目监制的假人。印度外交部的一位副外长表示,印度政府将会针对英国的有关行为采取适当的措施。英国首相布莱尔在议会“质询时间”回答问题时有议员谈及此事,尽管布莱尔本人没有看过这个节目,但他不得不强调:“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种族主义。”当天晚上,布莱尔的发言人又进一步表示,谢蒂受到侮辱是令人遗憾的事情。英国财政大臣“英国默认的下一任首相”布郎在印度的访问也被那里铺天盖地的由Big Brother事件引起的反种族歧视的呼声淹没了。为了防止事态的扩张,布郎也不得不在印度媒体前频频谴责Big Brother中的种族歧视行为。几天后,Big Brother House几个歧视谢蒂的英国参与者也纷纷向谢蒂道歉,那个当众辱骂谢蒂的古迪被高达82%的观众投票逐出了Big Brother,而谢蒂最终赢了这一届的Celebrity Big Br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