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九卿皆属丞相。到了东汉时期,三公名义上分管九卿,各管三卿,实际上九卿直接承命于皇帝,或者通过尚书台间接承命于皇帝。九卿之职多出于皇帝仆役,具有浓厚的为皇帝私人服务性质。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秦汉政治制度的原始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秦汉王朝的家天下本质。秦汉时期,九卿的秩级均为中二千石。
(1)太常
秦名奉常,因其奉礼仪中的旌旗,故名。景帝时更名为太常。在汉代,太常主管文化教育礼仪宗教,兼管人才的培养选拔。据《续汉书·百官二》所载:太常“掌礼仪祭祀。每祭祀,先奏其礼仪;及行事,常赞天子。每选试博士,奏其能否。大射、养老、大丧,皆奏其礼仪。每月前晦,察行陵庙。”西汉时期的太常,还直辖陵县,管理陵县的地方官。元帝时才废除太常直辖陵县制度,将陵县改辖三辅地方。除祭祀、陵庙管理外,太常还主管太学、考试、教育、选拔。另外,宗庙事务同星、相、卜、巫紧密相关,因之,天文星相卜巫均归太常管辖。汉代祭祀非常之多,太常一职也非常之忙。谚云:“居代不谐,为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如泥,既作事,复低迷。”204由太常妻子的抱怨调侃可见太常的繁忙性质。
太常的属官众多,前后汉有所变化,按《续汉书》所载,太常的属官主要有:
第一,各种令、丞。太常下属的令丞种类繁多,均为六百石级官员,共分六类,即太史、太祝、太乐、太医、太药、太宰。太史令丞下辖待诏三十七人,掌星历、龟巫、求雨。太史令下还有明堂丞一人,灵台丞一人,灵台待诏四十二人。太祝令丞掌祭祀、读祝、迎送神。下有员吏四十一人,祝人一百五十人,宰人二百人,屠者六十人。太乐令丞掌祭祀礼仪用乐(娱乐性用乐归乐府掌管而不归太乐令掌管),下有员吏二十五人,乐人、舞人三百八十人。太医令丞和太药令丞掌管宫廷医药。太宰令丞掌管祭祀用馔。
第二,博士及博士弟子。汉代设有博士一职,主要职责是为皇帝充任顾问,参谋谏议,咨询应对。博士的编制在太常寺。博士的首领称为博士祭酒。除了一般的博士以外,汉武帝时又设置了五经博士。五经博士与其他博士职责不同,基本上不管顾问咨询,专门负责太学教习,但仍属博士一类。可以说,普通博士是参谋顾问官员,五经博士是文化教育官员。博士弟子也叫太学生,不属正式官职,跟随五经博士学习。汉武帝初设五经博士时,仅设博士弟子五十人,昭帝时增至百人,宣帝时增至二百人,元帝时增至千人,成帝时增至三千人。此后,博士弟子的人数时有增减,但他们始终是最高官办学府的学生,其培养目标是出任政府官员。
第三,陵庙官员。西汉前期,各帝陵设陵邑,立县治,以奉陵寝。陵县地方官员,均为太常下属。后来,各陵不再设县,原陵县划归三辅管辖,太常不再管辖陵邑所在的地方政府,但诸陵园令及其下属人员仍归太常。另外,汉代皇帝的祖庙、宗庙,如汉高祖刘邦的高庙,光武帝刘秀的世祖庙,其庙令及下属人员也归太常管辖。总计汉代的陵庙官员约有二千人。
(2)光禄勋
光禄勋原名郎中令,武帝时更名为光禄勋。郎通廊,勋通阍,因其统辖廊中侍从,故名。光禄勋“掌宫殿掖门户”。由于其主要掌管郎官,而郎官在汉代带有储才候补的预备官员性质,光禄勋每年以“光禄四行”(四行的标准有两说:一说为质朴、敦厚、逊让、有行;一说为敦厚、质朴、逊让、节俭),从郎官中推荐人才出任实职,所以,光禄勋的实际执掌重点在于人才培养和选拔。
光禄勋的属下,除丞一人、员吏四十四人直属其办事外,主要有大夫、郎、谒者三类。
第一,大夫。大夫的职责同太常属下的博士相仿,为皇帝的顾问官员。“凡大夫、议郎,皆掌顾问应对,无常事,唯诏令所使。”(《续汉书·百官二》)大夫有多种等级,包括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五级,其秩级从比二千石到六百石。大夫均直接听命于皇帝,仅其编制在光禄寺。
第二,郎官。光禄勋下属的郎官数量众多,因之又分署管辖。所分之署的长官分别为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等。五官、左、右中郎将下辖之郎官,统称三署郎。除羽林郎外,郎官本身又依据年资等因素分为中郎、侍郎、郎中三等,其秩级分别为比六百石、比四百石、比三百石。羽林郎则一律为比三百石。郎官名义上为皇帝侍卫,实际真正担负仪仗侍卫职责的只有虎贲郎和羽林郎,虎贲郎和羽林郎之外的其他郎官均是文职,是出任实缺的候选对象。汉代实行察举制,凡被察举为孝廉者,或由其他各种途径取得任官资格者,一般均先出任郎官,再在郎官中根据实缺需要进行二次选拔。这种二次选拔的主要途径,就是光禄勋主持的“光禄四行”。因此,汉代的郎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才储备制度。光禄勋下辖的郎官均“无员”,即没有编制限制,有时多有时少,大约在一千名到三千名之间不等。理解了郎官制度的性质,才能理解光禄勋的真正执掌,以及为什么郎官没有编制限额的原因所在。
第三,谒者。光禄勋主管“宫殿掖门户”,出入宫殿、引见传达的谒者自然归其管辖。谒者西汉七十,东汉三十,掌管“宾赞受事”。
(3)卫尉
卫尉负责皇宫守卫,故名。“掌宫门卫士,宫中徼循事。”(《续汉书·百官二》)有的学者认为,卫尉所辖部队,即汉人所称之南军,同执金吾所辖之北军相对称。
需要指出的是,汉代主管皇帝侍从与皇宫警卫的官职较多,必须弄清他们的关系,才不至于混淆其职责。“殿外门署属卫尉,殿内郎署属光禄勋,黄门、钩盾署属少府。”205归纳起来,以距皇帝的远近来分,少府离皇帝最近,主管禁中事务以及皇帝的生活事务,主要是侍从性质;光禄勋同少府相仿,以皇帝为中心而不是以宫殿为中心活动,参与皇帝处理的政务,兼有侍从与警卫两种性质;卫尉次之,主管宫内禁外的安全警卫,基本上不参与政务;执金吾离皇帝最远,主管宫外的京城安全警卫。因之,在汉代,掌握了北军就可控制京城,掌握了南军就可控制皇宫。有时,不同宫殿及离宫也设有卫尉,如甘泉卫尉。
卫尉的下属官员比较简单,主要有公车司马令和卫士令。
第一,公车司马令。主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以及征诣公车。汉代的皇宫正门曰司马门,即由公车司马令管辖。
第二,卫士令。下辖卫士千人,带有军事长官性质。
(4)太仆
太仆主管皇帝车马。“掌车马。天子每出,奏驾上卤簿用;大驾则执驭。”(《续汉书·百官二》)在汉代,太仆一职由掌车马引申为主管畜牧。汉代十分重视畜牧业,特别是武帝同匈奴作战的需要,以及武帝以后边疆防卫的需要,使骑兵成为汉代的主要军事力量,养马业也随之获得了空前发展,西北诸地,由国家开设了大量的养马场,这些养马场均归太仆管辖。 “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边、西边,以郎为苑监,宦官奴婢三万人,养马三十万匹。”206
(5)廷尉
廷尉主管司法,景帝时曾改名为大理,武帝时又改回为廷尉。应劭曰:“听狱必质诸朝廷,与众共之,兵狱同制,故称廷尉。”207也有人将廷尉之“廷”,释为持平之意。在两汉,廷尉“掌平狱,奏当所应。凡郡国谳*(读音yàn)疑罪,皆处当以报”(《续汉书·百官二》)。汉代廷尉的职责实际有二:一是审理皇帝、三公交给的一审案件,二是受理地方郡国一级的上诉案件。而廷尉处理不了或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处理的案件,则由廷尉提出意见上交皇帝处理。《汉书·刑法志》载,高祖七年规定:“自今以来,县道官狱疑者,各谳所属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其罪名当报之。所不能决者,皆移廷尉,廷尉亦当报之。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傅所当比律令以闻。”按照汉代惯例,廷尉所决,即使皇帝也不得更改。但不交廷尉者,皇帝、三公均有权直接处理。除了审理案件外,廷尉还主管监狱事务。
廷尉的下属官员也比较简单,主要有廷尉正、廷尉监、廷尉平,承担协助廷尉审理案件和监狱管理的任务。
(6)大鸿胪
大鸿胪一官,在秦代名典客,汉景帝改名为大行,武帝更名为大鸿胪。大鸿胪主要执掌外交事务和少数民族事务,以及诸侯王国事务、郡国来京公干吏员的接待事务。“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其郊庙行礼,赞导,请行事,既可,以命群司。诸王入朝,当郊迎,典其礼仪。及郡国上计,匡四方来,亦属焉。皇子拜王,赞授印绶。及拜诸侯、诸侯嗣子及四方夷狄封者,台下鸿胪召拜之。王薨则使吊之,及拜王嗣。”(《续汉书·百官二》)
大鸿胪下辖有行人令丞、译官令丞、别火令丞、郡国邸长丞,其职掌各如其名。
秦代与西汉初期,还曾设有典属国一职,专管蛮夷降者。汉代苏武即担任过典属国。成帝以后,废典属国之职,其执掌并入大鸿胪。
(7)宗正
宗正主管皇族事务。“掌序录王国嫡庶之次,及诸宗室亲属远近。郡国岁因计上宗室名籍。
若有犯法当髡以上,先上诸宗正,宗正以闻,乃报决。”(《续汉书·百官三》)由于宗正所管为皇族事务,所以宗正以及他的属下宗正丞皆以皇族担任,不得假以他人。
宗正的下属官员除宗正丞外,还有员吏四十一人。另外,公主家令及其下属官员,亦归宗正管辖。
(8)大司农
秦代称为治粟内史,汉景帝改为大农令,汉武帝改为大司农。大司农主管国家的财政钱粮。“掌诸钱谷金帛诸货币。郡国四时上月旦见钱谷簿,其逋未毕,各具别之。边郡诸官请调度者,皆为报给,损多益寡,取相给足。”(《续汉书·百官三》)凡征发钱粮,减免租税,国家赏赐,均由大司农掌管。
大司农下属官员西汉较多,东汉较少。西汉时,大司农除直辖两丞外,还辖有太仓令丞(统辖郡国仓)、均输令丞、平准令丞、都内令丞(主藏钱)、籍田令丞、斡官长丞(主斡盐铁榷酒酤)、铁市长丞,其职责各如官名。到了东汉,盐铁官均改属郡国,在中央不再设置盐铁官,因而大司农的下属有所减少,但从总体来说,由于经济财政事务较为繁杂,大司农的属员,在九卿中仍属较多的。
(9)少府
少府主管皇帝的生活事务以及皇帝的个人财政。“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少府和大司农都管财政,其区别在于一掌皇帝之财,一掌国家之财。“大司农供军国之用,少府以养天子也。”208
由于少府直接管理皇帝的私人事务,其下属官员多直接与皇帝本人打交道,因之其属官最为庞杂,而且隶属关系的变更频繁。其中有两个在名义上属于少府的机构在东汉时变得十分重要:一是尚书台,一是御史台。这两个机构在东汉时分别掌握了最高行政权力和最高监察权力,但由于其直属于皇帝,和三公没有隶属关系,所以挂在少府名下。
名义上归少府下辖的官员中,还有侍中和中常侍,他们也相当重要。侍中和中常侍本来不是正式官衔,而是加官之衔,凡加侍中或中常侍者,意味着可进入宫禁之中办事,因之也挂名于少府之下。但实际上,侍中和中常侍均听命于皇帝,少府对其并无约束力,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其支配。
真正归少府管辖的,主要有符节令丞、胞人令丞、中书谒者,以及宫内的所有宦官,还有在宫内服务以及管辖皇家林苑事务,或在皇家林苑之中办公的官员,如织室、暴室、乐府、水衡都尉、辨铜、钟官、上林令、兰台令等等。
九卿之外,秦汉王朝还有一些其他卿,这些卿不及九卿重要,但却各自掌管一部分专门性政务,和九卿一样,属丞相或三公管辖。这些官员统称列卿,主要有:
(10)执金吾
执金吾在秦代名中尉,汉武帝时更名为执金吾。关于执金吾的名称,应劭称:“吾者,御也,掌执金革,以御非常。”209崔豹《古今注》称:“金吾,棒也,以铜为之,黄金涂两末。”“吾,实大棒之名,以大棒可御非常,故以吾名之。执金吾者,执此棒也。”210。执金吾主管京师警卫,巡徼京师。原来还主管在宫外捕捉京师盗贼,后来京师盗贼之事归于京兆尹,执金吾则专管京师巡逻,兼管非常水火之事(类似于现代的消防队),京师武库也归其管辖。由于执金吾警卫京师,故其车骑豪华,服饰绚丽。“舆服导从,光满道路,群僚之中,斯最壮矣。”(《续汉书·百官四》注引《汉官》)光武帝刘秀于西汉末年曾来长安,“见执金吾车骑甚盛,因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211
执金吾的下属官员有属官丞、武库令丞。除此之外,主要为缇骑二百人,舆服导从五百二十人。
(11)将作大匠
秦代名将作少府,汉景帝时更名为将作大匠,主管各种营造修建工程以及植树绿化。“掌修作宗庙、路寝、宫室、陵园土木之功,并树桐梓之类列于道侧。”(《续汉书·百官四》)
太子太傅、太子少傅:
专管教导太子,为太子师,太子对其执弟子礼。下辖有太子门大夫、太子庶人、太子洗马、太子舍人等官员,另外还有一批食官、厩长等主管太子生活起居的官员。
(12)大长秋
秦代名将行,汉景帝更名为大长秋,主管皇后及太后事务。西汉时,由于后宫的男女大防不严,所以大长秋以士人和宦者夹杂用之,到了东汉,则专以宦者为之。“职掌奉宣中宫命。凡给赐宗亲,及宗亲当谒见者关通之,中宫出则从。”(《续汉书·百官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