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新唤醒啤酒产品的想象力

一提到啤酒,谈论最多的就是“资本、收购、整合”,都认为中国啤酒行业的未来就是三五家大品牌主宰的格局。这种观念看到的是啤酒行业的过去,却未必看到啤酒消费的未来。

啤酒行业的过去,确实是大资本整合散、小、弱地方企业的过程。但什么是啤酒消费的未来呢?或者说,啤酒行业的人士,有没有认真想一想:未来5年,中国消费者是否只能在3~5种啤酒品牌里做选择?像肯德基一样标准化的啤酒产品,是啤酒消费者可以接受的产品图景吗?

啤酒重新进入中国,从“马尿”的不适应,“液体面包”的产品教育,到成为第一大酒精饮料品类,完成了啤酒中国化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核心,不是延续啤酒早期的营养诉求,而是以佐餐为核心的饮料化。

中国啤酒的过去30年是饮料化的路线,这是啤酒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有啤酒味的普及化过程。这个过程中,啤酒产品的同质化,有历史原因,也有啤酒消费市场不成熟的原因,却正是啤酒行业整合的大背景。

如果没有产品同质化这个大背景,跨地域的行业整合是很难实现的,优质白酒的地方差异属性,决定了白酒(主要指高端白酒)走不了跨地域整合的道路。

啤酒消费的未来却是回归啤酒,即中国啤酒的“再啤酒化”,也就是说几百家不愿被并购的中小型(10~50万千升)啤酒企业,必须走产品差异化道路,带动啤酒消费向品味化、特色化、地方化方向发展,即中国啤酒产业向啤酒文化回归的浪潮——这是与超大规模啤酒企业推行的产品均质化、统一化、广域化方向正相反的“非主流”趋势。

这个非主流趋势的市场有多大?按照TOP5啤酒企业垄断中国啤酒市场份额80%计算,剩下的20%容量规模超过1000万千升,可以容纳10万千升规模的地方啤酒企业200家,或20万千升企业100家。

这就是说,中国的啤酒消费者并不是必然只能喝到3~5种啤酒产品,消费者至少可以有100多种优质、差异化的啤酒产品可以选择。

食品消费的属性是,如果只有一种(或有限几种)产品选择,还要天天消费,这是生活的酷刑——人性或者说人的身体的生理性特性,决定了越是脱离匮乏(包括脱离品质的担忧)的食品消费,就必然越需要差异化,而不是均质化。

认为未来中国啤酒将会被整合为3~5家大企业的观念,是一种催眠,是解除中小啤酒企业武装能力的洗脑术,所谓“不战而胜”的攻心战略。

在这种暗示催眠之下,啤酒企业都不从企业存在的根本价值——产品价值——处找失败的原则,而是在意识滑坡中等待被击溃。

意识滑坡最突出表现,就是对啤酒产品失去了精益求精的意志。不少啤酒企业,在实际经营中,就是将啤酒产品的差异化当成造概念、换瓶标的表面游戏。这样的企业,大品牌都不用采用高级的竞争战略,仅用一个“买店”就可以拼死这些小规模地方品牌。

与任何行业一样,高等级的竞争战略,是产品的差异化、品牌的差异化、管理系统的差异化,最后形成商业系统的差异化(如对企业外部优质资源的占领),这种竞争可以形成较高的模仿门槛。

过去10年甚至整个中国啤酒40年发展最诡异的现象是:中小企业在玩促销、玩终端买店、玩换标贴的伪新品、玩标准化,大啤酒品牌在玩区域为王、玩渠道-品种的细分、玩管理升级、玩品牌个性。

大规模企业玩个性、小规模企业玩标准,这些错位的竞争,是中国地方啤酒企业只能被大品牌拼死或收购的根源所在。

中国啤酒的收购战已经接近尾声,随着金威、重啤等百万千升级规模品牌的被收购,有价值的收购对象已经接近于无,类似英博并购百威的巨头整合在中国市场依然可能在TOP10(华润雪花、青岛、百威英博、嘉士伯、燕京、珠江、金星、金士百、亚洲等)啤酒集团中出现,这种整合的份额变化,财务的意义大于品牌、产品的变化。

啤酒的未来——如果相信啤酒有未来——只有再啤酒化,也就是向全世界最优秀、最传统,同时也最先进的啤酒酿造工艺回归,或干脆点说,拿出30年前国门打开时的初心与热情,再学习、再引进、再合作,这是中国啤酒产业的二次革命。

啤酒二次革命的核心,是将西方啤酒历史、传统凝聚的丰富产品形态,点缀中国消费者生活里的多元化品味,让消费者体验到啤酒多层次的丰富内涵——这是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再造运动。

中国啤酒企业,需要打开产品的想象力,在未来消费趋势或需求中,建立自己的品牌江山,制定走向未来、超越低层级竞争的路线图。

这不是高不可攀,因为本质上并不需要中国企业原创,而是要进行消费者口味的“创新与嫁接”;也不是异想天开,本土企业如果不去满足正在兴起的多元化需求,结局只能是被消灭(破产或收购),让进口啤酒占领中国消费(啤酒屋开始进入城市高端生活圈)。

啤酒企业如何进行有价值的产品创新?

基本的三步骤:首先,打开产品想象力维度,最好到欧洲(东欧、德国)去考察洽商;其次,研究本地消费者的需求特性;最后,改变企业经营费用的结构,在设备、原料等品质提升上投入更多的预算。

(1)品类细分:除了熟啤(原汁麦、原麦、小麦)、干啤、无醇、黑啤、纯生之外,啤酒的品类潜力远没有被挖掘与释放,如上面发酵的爱尔淡色、爱尔浓色、司陶特(中国啤酒基本为下面发酵)。

(2)风味细分:科罗拉、太阳啤的热带风味(如图3-8所示),还有很多创新空间,啤酒里的海洋气息、热带风味是很有消费者眼缘的产品。

图 3-8太阳啤的热带风味

(3)品质个性:品质个性是品种差异化的核心,认为消费者不能识别品质差异的企业,都是在拿自己开玩笑,如图3-9所示。

图 3-9 品质个性

(4)包装精益化:精益化不是高档化,现代模具及包装机械技术,是包装精益化的有利条件,合理成本下的包装精益化,是提升品牌及产品认知的有效手段。如图3-10所示。

图3-10 包装精益

(5)品种多元化:口感细分与教育可以在产品包装上完成,这是“会说话的产品包装”(如图3-11所示)。

图 3-11会说话的产品包装

(6)特性细分:手工化、产品特性教育、啤酒文化价值的传递,如图3-12所示。

图3-12 啤酒特性细分

(7)器具创新:品饮方式差异化,高端家庭化的利器,如图3-13所示。

图3-13器具创新

(8)器皿噱头:审美差异化,促销道具的创新,如图3-14所示。

图3-14促销道具的创新

啤酒的多元化不是零碎化,多元化并不排斥规模化,产品的细分也不意味着优秀大品种的消失,喜力、嘉士伯、百威、健力士等优秀品牌,都拥有卓越的大品种。

啤酒多元化的核心是基于每个单元(品种)个性化的产品生态群落,给消费者更多选择与体验。

现实告诉我们:出现困境的不是市场,同质化的也不是产品,陷入困境与同质化的,是我们的思维模式。失去了产品的想象力,即失去对产品的激情与敏感,这种意志滑坡思维对企业的伤害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