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前程无忧测评研究院通过对23个省/直辖市下2340家企业的调研,在当年11月发布了《中国企业人才盘点与培养白皮书》,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内常用的5种人才培养方式分别是:课堂集中授课、导师及教练辅导、个人发展计划、行动学习和轮岗。
图7-1 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对比
人才培养PLP模型,从心力、脑力和行动力三个维度,梳理总结人才培养的方式。
图7-2 人才培养的PLP模型
心力代表心智成长。即通过设计培养方式,促进员工的自省与反思,牵动自我持续的“修炼”,改善内心对外部环境的假设和判断,激发自我革新和成长的动能。
脑力代表知识输入。知识的输入必不可少,正所谓学无止境,尤其是对于中低层级的员工而言,知识的输入显的尤为重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行动力代表实践落地。能力的提升,个人的成长最终是要在实践中完成,实践锻炼是人才培养活动的重心,能力也只有通过实践的淬炼才能够最终形成。
依据人才培养的PLP模型,本书整理了众多人才培养的方式,不同的方式应用难度不同、效果不同、场景也不同,读者可以根据自身培养项目的需要灵活组合。
表7-1 人才培养方式汇总表
培养类别 | 培养方式 | 难度系数 (1-最简单,5-最难) | 有效系数 (1-无效,5-最有效) | 执行分析 |
心力 心智成长 | 测评反馈 | 4 | 3 | 人才测评与反馈,是一项技术门槛比较高的动作,需要专业的测评工具和专业的解读,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
导师/教练辅导 | 4 | 3 | 一般是内部导师工作比较忙,无共同经历背景,且有可能级差较大,同时缺乏必要的运营机制,导师制往往可能形同虚设;科学严谨的教练实施较难 | |
沙龙交流 | 3 | 3 | 能够在轻松的环境里,与相关的大咖交流分享观点,能够开拓思路和视野 | |
案例/专题研讨 | 3 | 4 | 能够掌握特定情境下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方法,共同分享,交流碰撞可以拓展工作思路 | |
影子计划 | 5 | 3 | 影子计划对操作类的岗位最有效,对管理岗等综合复杂性的工作,发挥作用会受到限制 | |
自省反思 | 2 | 3 | 通过特定的机制牵引,要求员工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查找不足,自我分析并制定改善的行动计划 | |
上级绩效反馈 | 3 | 3 | 直接上级可以通过绩效评估和反馈,指出需要提升的内容,从而在工作中针对性的改善 | |
同伴分享交流 | 2 | 2 | 同伴的学习交流,有共同的经历和感受,甚至有过共同的问题,互相支持,切磋交流中提升 | |
脑力 知识输入 | 课堂授课 | 2-3 | 2-3 | 传统课堂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不太符合成人的学习方式,效果打折扣,讲师的水平和内容也是挑战 |
线上微课 | 1 | 1 | 针对性和系统性都有限,对于改变成年人既定的思维模式,冲击不大,且无法监控 | |
读书阅读 | 1 | 2-3 | 当下读书的执行和监控是难点,且仅读一本书不太能解决实际问题,读太多不现实 | |
标杆走访 | 4 | 3 | 通过标杆的观摩,能够直观获得反馈,标杆的挑选,组织和如何分享是难点 | |
列席会议 | 3 | 2 | 列席会议需要企业有开放的传统,列席有助于拓展眼界,但对工作实际帮助有限 | |
行动力 实践落地 | 试岗锻炼 | 5 | 4 | 风险和难度都比较大,失败代价大 |
短期轮岗 | 5 | 4 | 轮出和轮入单位都将承受比较大的风险 | |
兼岗锻炼 | 3-4 | 3 | 某些岗位可以实现一定程度兼岗,比如分管副总兼岗项目总,锻炼一把手经历,但不具备普遍实施性 | |
副职挂职锻炼 | 3-4 | 3 | 需要企业有类似的工作传统和机制,贸然推行组织需要适应,有动荡风险 | |
专项工作任务 | 4 | 4 | 可针对性重点提升弱项,一方面匹配专项任务较难,同时员工有精力兼顾处理额外增加的专项任务也难 | |
与业务同频共振的行动学习 | 4-5 | 5 | 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不是额外增加的工作,解决问题,锻炼能力,实现业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