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采购管理者,我们有必要搞清楚我们的工作最终目标是什么?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哪些?
采购管理的目标
在很多人看来,采购管理的目标就是买到又好又快又便宜的产品。事实上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提及:所谓有效性,就是使能力和知识资源能够产生更多、更好成果的一种手段。一般机构对成效的要求往往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直接成果;树立新的价值观及对这些价值观的重新确认;培养与开发明天所需要的人才。如果在成效中缺少这三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机构就会衰败甚至垮台。
对于采购管理而言,“贡献与成效”就是下面三个,也就是采购管理的目标:
直接成果:显然就是优秀的成本管理/优秀的供应基础/稳定以及可持续的供应链,扩展到价值管理和增值管理。
价值观:通过供应管理,实现供应商-公司-客户的三赢,遵守法律法规,建立并践行供应管理的社会责任等。
人才储备:聘用有潜力的人员,培养之,开发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人才,包括可能覆盖不同层级的继任者计划。
更直白地说采购管理的目标就是,公司可以获得了长期获得好的成本以及从市场获得利润,供应商可以长期在合作中获利,员工可以与企业一起成长,而同时社会因为负责任的采购行为获得更多的价值。
因此,采购管理的本质就是做好三件事以满足现状和未来的需求,1)打造一个强大且可持续的采购团队,创建并执行优秀的采购流程;2)管理好采购工作,满足企业供应保障、成本目标和价值实现。3)保证企业有人才可用,人才有发展空间。
采购管理的主要内容
这个话题经常被日常的采购事务所掩盖,比如品类采购,订单管理,P2P等等,其实这些都不是采购管理的主要内容,充其量就是一个采购主管/采购工程师甚至采购员的职责而已。
作为采购管理人员,最重要的工作内容是管理好两个关系即1)外部,与供应商的关系,2)内部,企业与员工的关系。这两种关系犹如两对夫妻,管理好这两种关系对于一个组织来说至关重要。这就是采购管理的主要内容:管好两对夫妻。
采购方与供应商的夫妻相
我们通常说夫妻相,有两种原因,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得久了, 表情动作彼此模仿,会越来越像。或者大多数人都珍爱自己,看到跟自己相像的人格外顺眼,从一开头就是拿自己当范本选择另一半。
供应商和采购方在水平上是高度匹配的,即采购方与供应商的夫妻相。供应商与采购方的关系跟夫妻关系很相似,在谈恋爱阶段(预审和验证阶段),双方之间的试探与磨合(打样测试,中小批量供应阶段),完成磨合的就可以进入结婚程序了(认证供应商);磨合不了的,就分手了(终止合作)。合作时间长了,双方的匹配就越来越默契,也就有了夫妻相。合作出了问题,无法继续下去了,就会自然进入“ 离婚“的阶段。
所以说,通常供应商和采购方在水平上是高度匹配的,谁也别嫌弃谁。
在这种合作双方的婚姻关系中,这对夫妻不仅仅有采购与供应商销售的关系,也掺杂着双方各职能部门,就像婚姻中的公公婆婆、七大姑八大姨等等。
我们常常看到采购方的人员自恃甲方的身份(包括其他职能相关人员)做出对供应商趾高气昂,肆意延迟付款,转嫁成本等破坏供应商关系管理等行为,压根就认识不到供应商关系的重要性等。一不小心就成了终极困境中那个三难公司。对于采购管理人员来说,如何管理好这种夫妻相是至关重要的,不仅仅是采购人员,包括其内部各职能部门在供应商合作过程中的态度和方法方式。维护供需这对夫妻关系不仅仅是采购职能的责任。
作为采购管理人员,非常有必要深刻理解通常谁会置供应商关系管理于不顾,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几种人容易出现这种问题:在生活中处于绝对强势地位的人,在家里被父母或伴侣宠坏了,只顾及单方面的感受和利益;在生活中处于劣势的人,不自觉利用甲方优势,心理学上的“情感弥补”行为;喜欢争权夺利的人,为了利益,将内部战场延伸到供应商管理上,而忽略了企业利益。不自信的人,失败的人,通过权力实现影响力。
员工与企业的夫妻相
采购管理的另外一对夫妻就是,员工与企业的夫妻相。与前面的“采购方与供应商的夫妻相“ 如出一辙。我们观察了很多职场人,对这种现象做了一些分析,找到了一些规律:
员工在企业超过3年,夫妻相已经基本形成,企业积极的一面不见得学到了,基本上阴暗面都学到了。员工在企业超过5年,基本完全夫妻相了,积极和消极的东西基本上都照单全收,这种影响力超乎想象。不要迷信有超级强大内心的人可以不受工作环境的影响。
笔者对很多企业进行分析的时候,不怎么去关注企业老板和管理层定的那些远景、目标、战略等等。笔者会先看这些企业的员工组成结构;再看一看员工的做事方式和状态,听一听他们的想法,就基本上能判断出这家公司的未来有没有希望了。
看老员工,判断企业
举个例子,笔者分析过一家企业,员工有如下特点:
1. 老员工基本呆着不走,忠诚度极高,牢骚多却不走。
2. 10年7任总经理,老员工总是波澜不惊,仿佛跟她们没啥关系,已然佛系。
3. 企业几度搬迁,越搬越远,每天4-5小时的通勤,新人走了一茬又一茬,老员工基本不动。
4. 老员工思维还是停留在10年前,更多想的是在这里呆到退休。
5. 新员工3年内的存活率大概30%,新员工的能力普遍高出一大截。
这种状态下,基本上就是一波新员工带来一股改革春风,“改革了个寂寞”,春风吹了几天就走了,老员工继续当道,企业2年一个轮回,10年基本不变。
回到采购管理上,一个管理人员,必须确保部门发展战略与人员战略相匹配,提前做好人才布局,关注“员工与企业的夫妻相“对采购组织的影响。通常战略更新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变革,采购组织里的员工以及利益相关者很可能是战略实施的障碍,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能不能跟上这种变革,需要认真思考和提前布局。
大家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来看看自己,看看身边的同事,看看领导,基本也就知道这家公司是不是与你的发展需求匹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