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丝不苟的努力

构建企业文化体系是一项持久、艰辛的工程,它不但需要有矢志不渝的信念,明确清晰的目标方向,还需要一定的方法与艺术,更需要精益求精的工作信念,从大处着眼,从小事着手。

(1)营造从众场景。

美国作家詹姆斯•瑟伯有过对从众心理的精彩描述: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从众行为在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都有所表现。

从众效应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引导正确可以产生积极的从众正效应,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从众负效应。积极的从众效应可以互相激励情绪,引发组织成员的群体从众,有利于企业所倡导的理念、行为的形成;消极的从众效应,会削弱人的斗志,打击他人的积极行为,为组织带来负面影响。

人的从众行为可分成三种表现形式:

一是从内心深处的接受、服从,可谓口服心服。

二是出于某种压力而不得不服从,可谓口服心不服。

三是随意跟从,没有心理上的服从与不服从,只是随大流。

了解人的从众心理效应,对构建企业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有针对性地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如我们可以在构建过程中采取“涟漪工作法”,即先把公司确定的文化理念,在团队核心层取得认同,并要求其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基本实现预期后,再推向外层的一圈传播,如此一圈圈地扩展开来,组织中的成员看到领导层的动作,也会学着跟从,久而久之,层层推进,企业文化稳步形成。

(2)宽容的摧毁力。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的经验管理,再到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科学管理,再到 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现代管理,管理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在进入21世纪后,管理已经以文化管理为主,多种管理方式并存。当今,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2001年年初,美国福氏咨询公司发布了对《财富》500强评选的总结报告,指出:“公司出类拔萃的关键在于文化。”企业文化已不再是一种理论,更不能单纯地说是一种精神,它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管理工具和方法。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基于此,一些领导者在观念上出现了偏差,认为既然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那么管理中就应时刻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对于组织成员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犯的一点小错误就应该有宽宏大度的胸怀,不必过多计较,只要管好大的问题、避免严重错误就可以了。乍看还说得过去,仔细分析却是十分不可取。

首先,它是对人本文化的一种曲解。在企业管理体系中,人本文化来自于“人本主义”,它针对的是“资本主义”或以物为主的思想观点。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观,它揭示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什么最根本、什么最重要、什么最值得关注,是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更深层的认识。以人为本的管理,其本质是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创造出更大价值,做出更多贡献,但绝不是对小错误、问题的宽容、放纵。

其次,放纵细小问题,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天敌。企业文化的构建中,有众多的工作是从小事上进行规范。否则,只在大事上较真,不可能构建起良好的企业文化,“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必须树立起防微杜渐的意识,从小事做起,从小处着眼,才能打牢企业文化的基础。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进行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津巴多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这项实验给了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很大的启发,他们合著了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并刊于1982年3月版的《The Atlantic Monthly》上。在文章中,他们首次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对于人的心理,“第一扇破窗”是事件的隐形推波助澜之手,它给了人暗示:这里有人做出过此事,可能没有惩罚,也没有人阻止。出于这种暗示,人们会试着去做,更多的人会跟着去做,最后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潮流与非正式的规则。

美国有一家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以极少炒员工鱿鱼而著称。有一天,资深车工杰瑞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会儿,就把切割刀前的防护挡板卸下放在一旁。没有防护挡板,虽然埋下了安全隐患,但收取加工零件会更方便、快捷一些,这样杰瑞就可以赶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2/3的零件。不巧的是,杰瑞的举动被无意间走进车间巡视的主管逮了个正着。主管雷霆大怒,令他立即将防护板装上,之后又站在那里大声训斥了半天,并声称要作废杰瑞一整天的工作。第二天一上班,杰瑞就被通知去见老板。老板说:“身为老员工,你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对于公司意味着什么。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少实现了利润,公司可以换个人换个时间把它们补上,可你一旦发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远都补偿不起的……

离开公司那天,杰瑞流泪了,工作了几年时间,杰瑞有过风光,也有过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公司从没有人对他说不行。可这一次不同,杰瑞知道,这次碰到的是公司灵魂的东西。

不良行为及观念的存在,会向周边的人传递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蔓延,最终形成法不则众的心理定式。领导者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问题”,以阻止破窗效应的出现,防范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构建企业文化,必须对小事敏感。只要是对良好文化形成有影响的事,不管多小,不管谁做,都要坚决及时地进行制止,并做出相应的处理,以警示后人。

4.持续的宣灌

一方面,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信念、价值观、行为特征、规范,从字面上看很抽象,在理解上又需要一定的深度和悟性。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的构建没有结尾,只有过程,是一个需要持续进行的工作。从这两点上看,对企业文化的宣灌是构建的前提,没有宣灌就不可能有落地。

宣灌即宣传、灌输,兼有宣贯(宣传、贯彻)的含义。企业文化建设及宣贯,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阶段性,不能当成一种时髦、潮流,不能盲目跟风,或者当成一种运动,需要持续性宣灌,这是人脑记忆的规律,也是养成习惯的条件。宣灌是一种沟通,它能起到增进认同的作用;宣灌不单纯是说给别人听,让别人听懂你所说,还要将其核心精神渗透于各项活动之中、制度规章之中、言谈举止之中,使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感到文化的存在,受到文化的渲染,夯实其理念根基,从而指导和影响其观念与行为。只有这样,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才能根植于企业之中,根植于组织成员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