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用中国智慧引领西药策划

中医关注的是本质,中医是道;西医关注的是现象,西医是术。中医和西医的对话就像一个40岁的成熟而成功的男人和一个18岁的小伙子对话一样。

40岁的成熟而成功的男人可以引领一个18岁的小伙子吗?当然能

璀璨药业的压立降如何巧用中国智慧引领医疗潮流……

 

学医的人很清楚,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号召中西医结合,但是中西医实际上从来没结合过,而且是对立。

中医和西医的矛盾根源在于层次和境界不同。西医强调的是看到的才是真的,看不到的都是不可信的,看得到但是解释不通的也不是真,是偶然;西医强调的是破了缝上,烂了割掉,骨头折了打钢钉肌肉坏死把腿锯了;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论治,强调的是阴阳虚实,强调是人和外界环境的关系和影响;头疼可能医脚、脚疼可以医头(这是真的,而且真的有效)。

中医关注的是本质,中医是道;西医关注的是现象,西医是术。中医和西医的对话就像一个40岁的成熟而成功的男人和一个18岁的小伙子对话一样,结果可想而知。

40岁的成熟而成功的男人可以引领一个18岁的小伙子吗?当然能。

因为小伙子虽然不服气,年轻气盛,精力充沛,并且动手打架能把40岁的打趴下,但是他的成长要么需要40岁的成熟而成功的男人的指导,要么就在自己磕磕绊绊的成长中逐渐悟道变成另一个40岁的成熟而成功的男人,他还是离不开这个道。

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感到有些晕,我举个例子来说明。

我做医生的时候经常做PTCA(心脏支架),因为这项技术在当时比较高端,所以我很自豪。有一位不是学医的好朋友经常打击我说“你那个技术有什么啊?不就是血管堵了就进去个耙子把堵的地方搂开,然后放个洋灰管子在那里支起来吗?不就是涵洞堵了给捅开,不就是清淤嘛”。

我一开始还不服气,后来想通了,就是这么一回事。当初PTCA的发明者也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进行研究的,后来出现的各种支架、导丝等,都是术的层面的改进。如果当初发明者没有“堵了就捅开”的这个假设,什么术也出不来。

牛顿看到苹果掉到地上,他也得出一个假设,就是苹果之所以掉到地上是因为地上有力在吸苹果!人往哪推、墙往哪倒;风往哪吹、树往哪摇;这不也是中国智慧吗?所以牛顿用中国智慧一想,苹果往地上跑,肯定地上有力在拽!

想明白了这个道以后,我就“跳出医学看医学”,用朴素的老百姓的思维作为指导,确定了我的假设,选择了我的方向,最终完成了论文,此处暂歇不表。

再后来我进了医药企业,外企、民企;销售、市场;自营、招商;传播、咨询……也逐步深入地把我在读研究生期间由困惑到相对明白的这个过程中悟出来的道理用到实践中。那就是用中国智慧引领西药的策划。

怎么引领呢?我再说一个案例。

大家肯定都知道璀璨药业的“压立降”(长效钙拮抗剂,一个好药),做得很成功。该企业是自营,销售渠道以及销售管理的事情没有太多可说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市场推广的水平。压立降是长效的,一天一次,这看起来是一个卖点。如果放到一般的企业,我至今仍可负责任地99.99%的可能是主打这个一天一次,说一些服用方便,漏服可能性小,依从性高等等诸如此类的话。

这些话对不对?对!有没有效果?也有!但是,这些不是革命性的,塑造不了一个大品牌,建立不起高端形象,引领不了医疗潮流!

怎么办?必须要有大突破!怎么突破、从哪里突破呢?

我们想一想,一天一次和一天三次到底有什么区别?根据药理常识,一天三次的在每次应该服药的时候肯定上次药效快没了,血压升起来一些了,所以才又要吃,吃完这次血压降下去,过几个小时又升上来,再吃再降,中间有一个血压起伏波动的现象存在。一天一次呢,因为药效时间长,一天当中血压基本是平稳的,即便是也有波动,次数也是一天三次的三分之一。

把区别和卖点停留在一天一次和一天三次太表面了,深挖的方向应该在于每天血压的波动带来的不利后果

那么血压的波动对人的健康有何影响呢?从这里开始应用中国智慧,应用“道”。

我们想想“水满则溢”,假设有一水库,水库里有很多水当然还有堤坝,假设堤坝不是特别结实,那么是水面平静波澜不兴的时候堤坝垮掉的可能性大,还是风吹浪涌不断冲击堤坝的情况下垮掉的可能性大?运用中国智慧、运用道、运用生活常识,小孩都能得出结论,是后者更危险。

这个情形换到血管和血压上呢?脑部血管的堤坝垮了就脑出血了,就瘫痪了,有生命危险。

在这个道的指导下,40岁男人开始给18岁男孩布置作业:用西医的“术”把这个中国的“道”讲清楚。这就要用到扎实的西医专业功底了。血压既然波动就有高峰和低谷,波动的程度用“谷/峰比值”来称呼,研究一下“谷/峰比值”对脑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我前面说了,道是规律,不论什么都离不开道。所以研究结果果然证实,一天一次的不良事件比一天三次的少!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就把一天一次的重大意义真正挖掘出来了!这是一个新的医学发现!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这会引领临床治疗的观点、改变处方的习惯,一个原来处方一天三次的降压药的年轻医生会因为获得这个信息而自豪,因为他又学到了新东西,业务上有了进步,他会很坦然、很负责、很兴奋的处方这个产品。假设没有别的因素干扰,这位医生不改变处方习惯,他也会给自己的父母亲人朋友推荐或处方这个产品,口口相传。直到新的理论把原来的理论推翻。

我们千万不要低估这个力量,大家要记住,董存瑞不是为了钱才去炸碉堡的。

没有虚构、没有造假、把握规律、引领潮流,对医学发展有利、对医生有利、对患者有利、对企业有利!

这就是我所做的、所倡导的处方药策划。

企业想快速成长,产品想快速做大,一定要重视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