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的一字决,就是“玩”。
在网上创业,别太严肃。项目简单化、游戏化,玩的人多了,就有故事去融资。
把互联网思维变成知识,很荒唐。所以臭得快。
知识爆炸,遍地都是。想靠知识在网上赚钱,途径很少。
互联网正在把知识变成免费的,随时可以搜索。
然而,有个叫“分答”的问答社区,曾经挺火,号称问答双方都能赚钱。
这是利益驱动?不。还是悬赏,这个没变。
新颖的一招,是自动衍生后续收入。问答交易结束后,提问还在那里,谁想看答案就掏钱,归问答双方平分。
看到里面挂出了名人名家,不明就里的网友也都加入。不为钱,只为好玩。
这是兴趣驱动。众人一窝蜂都来,大不了扭头就走,无需思量。
分答的用心,在于让你来了就不想走。
能聚人气的,都是游戏。不好玩,可以调整玩法。
这帮玩家,自诩是知识问答,却不带知识分子玩。所有提问,都围绕隐私和秘密。这才是最好的商品,没有物流制约,微信随时支付。
知识的定义,已经由不得学者,玩家说了算。玩法中,好奇心大于求知欲。
在互联网社交里面,有个经典的网络提问:是你本人吗?
你没法证明自己是自己。无论怎么回复,答案都不值钱。可是,你的时间值钱。
分答的前身,是一个叫“在行”的问答社区,把一些专家挂在那里,满足大家的翻牌欲。提问者就像皇帝临幸那样,任选专家。
真正的专家,时间不会轻易卖给你。学员无所谓,不跟你玩就是。
从在行到分答,实现了对自己的颠覆。它更换了知识的参照系体,不再是专家对学员,而是玩家对玩家。
都是分享经济。大面积分享,就是晒。
晒收入,别人羡慕嫉妒恨,是利益驱动。
晒答案,是兴趣驱动。玩的是好奇心。你忍不住点一下,问答双方就白赚一笔。
还有一招更厉害:粉丝们呼朋引类,进去作弊,说白了就是淘宝的刷钻。
谁是最大赢家?分答老板。他不在乎玩家作弊,只靠大量的活跃用户向投资商炫耀,出售关于未来的故事。专业术语叫“卖预期”。
把牛吹大了再量化,就不断有投资人跑来兑现“估值”。这是一条击鼓传花的食物链。
都是套路。
庄严和荒诞,一体两面。商业可以让荒诞变得庄严。
满足了好奇,谁管你真假。
问答游戏,简单、好玩、又能赚点小钱,足矣。
颠覆互联网思维,就是颠覆自己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