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负责人的工作非常复杂,它的复杂在于维度多元、事务繁复,所需掌握的知识宽广和深入,哪怕是其中一件不起眼的工作,也向在位者提出很高的人际关系和专业能力方面的挑战,如果稍有不慎或者陷入盲区,就会导致企业经营的被动,甚至遭遇没顶之灾。一个企业新任的一把手(CEO、总经理)总是非常惶恐,因为他(她)突然发现,有太多的事情需要自己去处理,而且似乎都显得很重要!究竟应该怎么做才好呢?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有必要先谈谈关于企业负责人的称呼问题——创始人、总经理、总裁、首席执行官(CEO)、首席执行官(COO)、董事长、董事局主席等等称呼到底有什么区别?其中的重点是总裁、总经理和CEO的区别。
维基百科对此的解释如下:
“首席执行官(英语:Chief Executive Officer,缩写:CEO),是许多企业,尤其是美国企业的头衔,是公司三长之一(还有董事长和财务长),是在一个企业集团、财阀或行政单位中的最高行政负责人。……执行长头衔普及起来是1960年代美国的公司治理改革创新时的产物……CEO代表众执行主管之首,位阶仅次于董事长,高于总裁、总经理等执行主管,因此通常不设立“副执行长”。中国近代较熟悉的公司总经理职位其实是企业集团的大型部门或分公司的最高执行人员,并非大型企业集团领导人。在此之前,美国公司的最高执行负责人是总裁,而总裁的职责就是贯彻执行董事会的经营决策。……在比较小的企业中首席执行官可能同时又是董事长和公司的总裁,但在大企业中这些职务往往是由不同的人担任的,避免个人在企业中扮演过大的角色、拥有过多的权力,同时也可以避免公司本身与公司的所有人(即股东)之间发生利益冲突。
以往只有大型企业集团或跨国企业才会设置首席执行官的职位,但现在许多中小企业的总经理职缺也改称为首席执行官或总裁,形成三者混用现象。三者的共同点是,皆由董事会或董事长直接任命授权,执行并负责企业的实际营运,是公司内部最高阶的专业经理人。”
《管理的实践》中,CEO和总裁(President)的称呼是混用的(总经理显然是在总裁之下),这是当时(1954年)企业的一个常见状态。
国外的情况与国内不同,国外的总经理(General Manager)并非最高职位,在大企业中是二级部门的负责人,在CEO和总裁之下。国内的总经理职位则是企业的负责人,相当于CEO,二级部门如果也叫总经理的话,前面需要加上部门名称(如事业部总经理或者市场部总经理,或者称之为某部门总监)。一般情况下,CEO、总裁、总经理在国内多数公司里基本没有太大区别,也没有约定俗称的用法,往往是企业内自行约定。
因此,本讲的题目还是叫“怎么做好一个总经理”。下文在谈到总经理的时候,我实际要谈的是“CEO”、“总裁”、“企业负责人”或者负完全责任的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