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83年七月,苻坚下令进攻东晋。决定秦晋双方命运、前途的淝水大会战就此拉开大幕。为了此次决战,苻坚动员了全国的力量,他下令境内所有公私马匹全部征用,平民每十丁抽一人当兵,共得步兵60万,骑兵27万,号称百万。八月二十六日,苻坚宣布军事部署:任命苻融为前锋都督,指挥慕容垂等所率步骑30万为先头部队;姚苌为龙骧将军,带领蜀军东下。九月初二,苻坚从长安出发。
此役前秦阵势浩大,“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眼看着百万大军,苻坚充满自信地吹嘘:“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意思就是说,百万大军将马鞭投进长江,可能把浩荡的长江水给拦腰截断。但事实上,这支号称百万之师的大军,在随后的淝水决战中,并没有能够全部投入战斗。实际投入战斗者,只有苻融指挥的先遣部队。
兵来将挡、水来土屯,面对前秦南下的大军,东晋政府也宣布了军事任命:以谢安为征讨大都督,全权负责对前秦的作战。这就意味着,东晋王朝的生死安危,系诸谢安一身了。也许是早就酝酿于心,谢安几乎是不加考虑,就做出了具体的军事安排:以谢石为元帅,具体负责前线战事;谢玄(343—388,字幼度,谢奕之子、谢安之侄)为先锋,谢琰(琰读yǎn,?—400,字瑷度,谢安次子、谢玄从弟)、桓伊(生卒年不详,字叔夏,谯国铚县即今安徽濉溪人)等在先锋帐下听令,同时急令龙骧将军胡彬,率水军5000增援寿阳(今安徽寿县,东晋淮南军事重镇)。从领军元帅,到突前先锋,均为谢氏子弟,因此以北府兵为主力的8万晋军,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谢氏的子弟兵。
面对前秦大兵压境,镇守江陵的荆州刺史桓冲,十分担心京师建康的安危,因此也放下了与谢氏之间的私怨,从军中抽调3000精兵,让谢安调遣。对于桓冲的高姿态,谢安在心中感激之余,还是拒绝了。他派人传话给桓冲,说3000兵马有之不多,无之不少,请他大可放心,并叮嘱桓冲:荆州是长江上游重镇,这3000兵马还是用来加强荆州防务为好。从当时战略态势来看,虽然苻坚大军兵锋对准的是长江下游,但如果荆州有失,东晋的长江防线还是要崩溃的。见谢安拒绝自己的好意,桓冲显然有些不理解,他认为谢安这是故作镇定,他当时就叹息道:“谢安确实有经营朝政的才能,却不懂军事。眼看大军压境,他还清谈不已。在前线指挥的那些将领,又多数是没有经验的青年人,加上敌我力量对比众寡悬殊,后果不堪设想,我辈怕是要成为亡国奴了!”
实际上,不仅当时桓冲等人不理解,就连他的侄子、前锋谢玄也有点沉不住气了。在大军即将开拔之前,谢玄特意去向叔父讨教,向他请示该怎样去打这一仗。面对侄子的提问,谢安只是淡淡地说一句:“我自有安排。”谢玄不敢多问,但心里还是不踏实,于是,便又再派人前来请示。这次,谢安干脆不再作答,而是拉着谢玄和一群朋友,一起来到他东山的一处别墅,在那里摆开围棋,要和谢玄对弈几局。
本来,谢玄的棋艺比叔父要高,但却连连败北。见此情景,谢安笑道:“你输棋,就输心不在焉,你是不是以为有鸿鹄将至啊?”谢安引用的是《孟子》中的典故,谢玄一听就明白了,叔父这是在提醒自己要沉着冷静、心无二用啊!就在当天晚上,谢安就军事部署问题,向谢玄面授机宜。至于这个军事部署的具体内容,今天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
383年十月,已是初冬时节,在谢石、谢玄等人率领的8万晋军,向淮、淝一带进发。就在晋军出发之前不久,前秦的先锋部队在苻融的指挥下,已经渡过淮河,攻陷寿阳,生擒晋将徐元喜。闻听这个消息,驰援寿阳的胡彬只得退守硖(xiá)石(今安徽寿县西北,淮水流经山峡中,两岸山上各有一城,系屏障淮南的战略要点)。对于硖石的战略地位,苻融也很清楚。为了确保寿阳防务,也是为了进一步夺取对淮水流域的战略控制权,苻融派将军梁成领兵5万,进驻洛涧(今安徽淮南市东面淮河支流洛河),将淮水通道截住,切断胡彬东撤的路线,也同时加强了寿阳东面的秦军防御力量。
见到秦军已经攻占寿阳、抢先控制洛涧等战略据点,谢石、谢玄等率领的晋军主力不敢再向前推进,只好在距离洛涧大约25里的马头城(在今安徽寿县西北,为魏晋南北朝时淮水南岸的戍守要地)一带安营扎寨。再说退保硖石的胡彬,在秦军的日夜进攻下,几乎要粮尽草绝,不得已只好修书一封,向谢石告急。但信使却被苻融截获,胡彬告急信的内容是:“今贼盛粮尽,恐不复见大军。”苻融大喜,便派人将此信连夜送给驻在项城(今河南沈丘)的苻坚,并说:“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意思就是说,晋军人数很少,现在就怕他们逃跑掉,应该赶快进攻。苻坚得到这个消息,便把几十万大军留在项城,自己只率领轻骑8000,日夜兼程赶赴寿阳。
苻坚到达寿阳之后,看到晋军停止不前,就派四年前被俘的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前往晋军大营,对谢石等人进行劝降。从兵法上来说,不战而屈人之兵,确属上之上者,苻坚的想法,从战略的角度看,本属无可厚非。但问题是,苻坚对于朱序还是太不了解了,他并不知道朱序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的良田美宅、高官厚禄,甚至是推心置腹的信任,并没有能够拉拢住朱序的心,没有打消朱序的故国之思。朱序无时不刻不在设想着:有朝一日重归江南!朱序见到谢石后,偷偷告诉他:“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意思就是说,如果前秦百万大军都集结起来的话,确实很难与他们对抗的;现在他们还没有集结,应该赶紧进攻,如果能打败他们的前锋部队,就可以乘势把他们击溃。
千万不要小看朱序这短短的几句话,它可是秦军的重大军事机密!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朱序提供的情报,直接促成了东晋军事策略的调整!从后来的战争进程来看,晋军能够以少胜多、击溃十倍于己的秦军,如果没有因朱序献策所进行的战略部署的调整,是基本没有成功的可能的!因为谢石原先的战略意图是坚守不战、以逸待劳,等秦军疲惫之后再发起攻击。我们一定要注意,秦晋兵力毕竟相差悬殊,8万对97万,折算下来,就是1比12,长久对峙下去,晋军就算真的能够以一当十,也是难操胜券的!
面对朱序献策,晋军前锋谢玄认为十分可取,因此极力主张速战速决。但是,拥有军事决定权的主帅谢石,不知什么原因,却有些犹豫不决了!眼看着战机稍纵即逝,谢琰着急了,他禁不住向谢石大声叫喊:“这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失掉这个机会,就等于坐以待毙!”谢石考虑再三,最后终于下定决心,并请朱序到秦军作为内应。
十一月初,谢玄派刘牢之(?—402,字道坚,彭城即今江苏徐州人)率领5000精锐北府兵,以急行军的速度直趋洛涧。到达洛涧以后,刘牢之按照事先的军事部署,强渡洛水,向秦军发起攻击。面对晋军的突然进攻,驻守洛涧的秦军统帅梁成心理上缺乏充分的准备,再加上秦军久驻洛涧不前,斗志已经消磨殆尽,5万之众竟然不敌5000晋军,很快就溃败下来,主帅梁成及其弟梁云也被斩于马下。失去主帅的秦军狼狈后撤,仅在争渡淮水的时候,溺水而死的士兵就有一万五千多人。刘牢之乘胜前进,一举生擒前秦的扬州刺史王显等人,缴获大批军械物资。洛涧之役虽然只是淝水大战的揭幕之战,但对于淝水决战却有着全局性的影响,在极大鼓舞晋军士气的同时,也重重挫伤了秦军的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