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十几年短命而亡,汉朝兴起,汉朝皇帝有前车之鉴,知道不读书是不行的,没有文化是不行的,然后就想把以前的书重新整理出来,重新推动文化建设。但民间的书都被秦始皇烧得差不多了,官藏的书也因为战火而损失殆尽。怎么办?对于中华文化而言,这真的是一个很悲惨的时代。
幸好,这时山东一带有一位叫伏生的老头子站出来了,他曾经是秦朝的博士,对《尚书》很精通,他自家的墙壁里面也藏着很多书。汉文帝专门派人去召伏生上殿授经,但是伏生已经九十多岁了,哪还走得动呢?在古代,从山东到陕西不远千里,可不是现在一张机票就能解决了!伏生是九十多岁的老人家啊,半道上要是有个风吹草动,那一切就泡汤了。于是,汉文帝就派自己最亲信的太常掌故晁错,去向伏生请授此书。据说伏生将他所能记下的二十九篇《尚书》,一篇一篇口授给了晁错,被晁错用汉代的标准字体隶书记录出来。因为汉隶是当时通行的文字,所以称之为“今文”,这部用汉隶记录的书就称之为《今文尚书》。
到了汉景帝时,被封到山东的鲁恭王刘馀想扩大自己的宫殿,就去打孔夫子旧居的主意,估计是想从孔夫子的老宅子里搞点古董之类的吧。结果在拆除一段旧墙壁的时候,发现里面藏有大量的书籍,包括《论语》《孝经》《尚书》等。后来经过整理,其中的《尚书》除了伏生所传的二十九篇外,另又多出了十六篇。因为这批书是用先秦时代的蝌蚪文写成,在当时已经被称为古文了,那么这一个版本的《尚书》就被称之为《古文尚书》。
如果我们现在到山东曲阜的孔庙去观光的话,有一个很重要的古迹——孤零零的一片墙壁,旁边立了一块碑,上书“鲁壁”两个大字。这就是当年鲁壁藏书的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