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部触屏智能手机Simon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款智能手机,是IBM于1994年8月16日上市的“西蒙”(Simon)(见上图),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没有实体按键、使用触摸屏的智能手机。它使用Zaurus操作系统,只有一款第三方应用软件,具备电子邮件、记事本、传真等功能。此前的功能手机,是相对初代单一通信功能的手机而言,拥有音乐、游戏、闹钟等多种功能的手机。这些功能在出厂的时候就已经设置好了,不能随意安装或卸载。从西蒙手机开启的智能手机时代开始,手机上可以随意安装和卸载应用软件,甚至可以“刷机”——重装操作系统,手机开始电脑化,也拥有了智能。西蒙手机的问世有着里程碑的意义。我们还注意到,做出第一款智能手机的并非诺基亚或摩托罗拉这样的传统手机厂商,而是擅长做电脑的IBM,这也意味着计算机企业向通信领域的跨界。
与西蒙手机类似,1996年,诺基亚也推出了一款名为“通信器”的智能手机。相比西蒙手机来说,它还多了个能上网的功能。“通信器”很快占据了《纽约时报》财经版块的醒目位置,不过,文章标题《近乎售罄的芬兰产品》还是有些夸张。因为“通信器”的软件运行效果不如预期,可以应用的程序也远远不够,这限制了功能的发挥。而且,它的体积宽大,过于笨拙。诺基亚认为它可以作为销售人员、证券经纪人、房地产商甚至是货车司机随身携带的通信工具。芬兰那些去布鲁塞尔参加欧盟日常会议的外交官们都会配备“通信器”,以便能够在会议间歇甚或无人察觉的情况下,去看看邮件或者与芬兰外交部沟通。
从广义上说,智能手机除了能够通话,还具备了掌上电脑(PDA)或平板电脑的大部分功能。智能手机为软件运行和内容服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不过,智能手机的问世,并没有马上对功能手机产生巨大的冲击。最初的智能手机过于笨重和昂贵,这大大限制了它们的推广。比如西蒙手机重达500克、售价899美元。
但是,资本的热情已经被燃起。互联网的威力有目共睹,移动互联网的班车千万不能错过。尝到2G甜头的芬兰,于1999年3月率先发放了全球第一张3G牌照。1999年11月,在芬兰召开的国际电信联盟(ITU)第18次会议上,正式确定了3G的三种国际标准,包括欧洲提出的WCDMA、中国提出的TDSCDMA和美国提出的CDMA2000。其中,前两者可以向后兼容GSM,后者兼容CDMA。此后两年,欧洲拍卖3G牌照的总价竟高达1500亿美元,3G概念构成了全球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的一部分。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3G也是一地鸡毛,众多电信运营商负债累累、叫苦连天。由于中国要推自己的TDSCDMA标准,该技术尚不成熟,而且中国也在等待自己的通信设备企业的成长,以至于中国迟至2009年才发放3G牌照,足足比欧洲晚了10年。中国的运营商也因此避开了欧洲同行因过早推出3G而产生的巨额亏损。
移动互联网时代迟迟不至,是因为智能手机需要变得足够小巧、易用、低能耗和低价格,还有赖于手机操作系统和处理器技术的进步。最早认识到手机操作系统重要性的人,竟然是比尔·盖茨——又一个打算从计算机领域向通信领域进军的跨界者。
1999年10月的日内瓦世界电信展,破天荒地出现了一个新面孔:比尔·盖茨。更让人们惊讶的是,比尔·盖茨在电信展上宣称,手机的软件时代即将随着21世纪而到来,微软为此推出了划时代的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简称WM),这次先过来串门,希望大家以后一块努力。表面上,微软向一众手机厂商们递来了橄榄枝,言下之意却很明显:要么合作,要么死亡。
比尔·盖茨认为,手机的未来,软件的重要性将远远超过硬件,手机将向带通信功能的电脑演进,只要拿下手机操作系统市场,就能将手机厂商像电脑厂商一样控制在自己的掌心。微软拥有全球最强大的软件队伍,做个手机操作系统,岂非小菜一碟?
可是,手机与电脑的最大不同在于能耗,手机不可能像电脑一样带着根电源线运作,必须将能耗控制在一块小小的手机电池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为了节约能耗,手机使用的操作系统和处理器都必须采用全新的架构设计,不需要考虑耗电问题的Wintel联盟(微软与英特尔的合作)在手机领域严重碰壁。
WM其实是为内存较大、允许复杂操作的掌上电脑而设计的。2002年,微软联合中国台湾宏达的HTC品牌,推出了全球第一台搭载WM系统的Pocket PC(PPC),大获成功。WM顺利得到了惠普、戴尔、华硕等电脑厂商的支持,饮得头道汤的HTC在WM平台的份额一度高达80%。
WM要想深入手机阵营就不容易了。手机的功能虽说与掌上电脑相似,但手机的尺寸要小很多,这就要求操作系统必须适应更小的内存、更低的能耗并且要有更简单的操作方法。WM有太多视窗的痕迹,操作习惯及产品定位无法被普通消费者适应,使用体验明显不如塞班(Symbian),一直局限于高端白领阶层。WM市场份额最高时只占了手机操作系统的20%。
狂妄的比尔·盖茨引起了手机厂商们的警惕。奥利拉也认识到:“在这场战斗中,操作系统便是一切核心所在。”于是,诺基亚、爱立信和摩托罗拉等在市场上打得你死我活的各大手机厂商竟然联起手来,共同推出塞班系统,以与微软的WM抗衡。2000年,全球第一款塞班手机——爱立信R380正式上市。由于有各个手机大牌的全力支持,塞班系统在智能手机领域长期一家独大。
比尔·盖茨发现,手机领域并不像电脑领域那样可以让自己随心所欲。微软不打算自己去做手机,那不是它擅长的东西。要想打开手机操作系统的市场,微软必须在手机厂商中寻找合作伙伴。微软几乎与当时所有的手机大厂都有过深入地沟通,其中也包括诺基亚。
2002年7月,奥利拉和比尔·盖茨的会面,活像是两位准备决斗的武士,在会议桌上,前者亮出了最新款的由塞班系统支持的诺基亚手机,后者则摆上了笔记本电脑。虽然在“武器”上占了上风,这次会面还是让奥利拉明白:“与他(比尔·盖茨)联手要好过与他为敌。”而比尔·盖茨也认识到:“微软在无线领域中决不可能赚到钱。”讽刺的是,诺基亚手机后来之所以衰败的一大因素就是投靠了微软,而微软手机操作系统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推出免费的政策。
诺基亚7610诺基亚1110诺基亚8800Arte诺基亚是塞班手机的领头羊。2001年上市的诺基亚9210,是第一款较为成熟而且较受欢迎的塞班手机。2002年推出的诺基亚7650,则是第一款基于2.5G网络的智能手机产品。2004年大卖的诺基亚7610,拥有如叶子般的时尚设计,绝对是一款令你一见难忘的手机,其不对称的机身和键盘颠覆了直板手机方正及对称的传统,再加上机身大胆的红黑颜色搭配,让人难以相信它是一款诺基亚手机。除了外观上很吸引眼球外,7610也是诺基亚首批采用百万级别像素摄像头的手机。2005年,诺基亚推出了超高性价比的1110机型,这款连摄像头都没有的手机一共售出了2.5亿部。十多年过去了,这款手机依然是史上最畅销的手机。
提及诺基亚塞班手机真正的爆发,就必须说到诺基亚于2005年4月正式向全球推出的N系列了。N9X是诺基亚N系列中最高配置的旗舰级别,每一款几乎都成为当时的经典。特别是诺基亚N90,在外观上采用了日本手机风格的翻盖加旋屏设计,还引入了200万像素摄像头。摄像头支持自动对焦,可315度旋转,让拍摄角度更多。N系列是诺基亚进入巅峰时代的重要标志。
在2G时代,摩托罗拉其实仍然拥有业内最好的手机语音质量。可是,数字时代的手机在语音质量上的差别已不像模拟时代那么大,语音质量已不再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消费者更看重外观、功能、易操作性等非技术因素,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成为诺基亚将摩托罗拉远远抛在身后的重要因素。
诺基亚对市场研究的深入程度绝对是迷恋技术的摩托罗拉望尘莫及的。诺基亚甚至雇了一位名叫简·奇普蔡斯的人类学学者,专职研究世界各地的手机使用习惯。他有许多有趣的发现:60%的男性会把手机放在裤子的右前口袋里,而他们会漏接大约30%的电话;61%的女性则会把手机放在她们的手袋里,这些女人漏接电话的比例高达50%;人们在会议或吃饭时将手机正面朝上放在桌子上,就意味着他愿意被联系,相反,手机被反扣在桌上就明显表示他不愿被打扰。后一发现催生了一个很有趣的功能——当人们将诺基亚8800Arte的屏幕反扣在桌面上,来电时铃声就会被屏蔽。相比手忙脚乱地将手机铃声挂断,这个动作会显得很优雅,且不会打断正在进行中的会议。这款商务手机在中国的售价超过了1万元。
奇普蔡斯更多地去往世界各地的穷乡僻壤,那里是有待诺基亚手机帝国前去征服的处女地。毕竟当时地球上仅有10亿人使用手机,未来几年内将会有新的10亿人拥有他(她)的第一部手机。奇普蔡斯发现,在孟买的贫民窟,一家人会把值钱的物品全部挂在墙上,最好给他们提供能挂在墙上的手机;在非洲,一个村庄可能会合起来使用一部手机,所以需要在手机中设置多个通讯录;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都缺电,为他们定制只需20美元但带有手电功能的廉价手机就可以大卖。
对市场的深刻洞察让诺基亚占有了全球手机市场40%的份额,超过摩托罗拉、三星和索爱等几个主要竞争对手的份额之和。塞班手机于2006年在全球销量突破一亿,看起来还将稳稳地引领着智能手机的未来。奥利拉也在这一年光荣地退居二线,转任诺基亚董事长,有议员建议他去竞选芬兰总统。诺基亚帝国如日中天,没有任何人预料到它崩溃在即,而对它的威胁竟会来自一个从来没有做过手机的人——乔布斯,他仍然是一个来自电脑领域的跨界者。在那个时候,还能被诺基亚放在眼里的竞争对手,除了摩托罗拉,就是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