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说的是“率性之谓道”,那么下一句“修道之谓教”怎么讲呢?
刚才我们说了,“率性”就是要遵循天命,要大道自然,每一个人只要能够率性而为、体道而行,那就一切圆满了。但是,我们四川有句话叫作“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在这么复杂的人群当中,每一个人的知识、学问、道德修养,还有智商、性情、生活背景等各个方面,都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有的人聪明一些、刻苦一些,对大道的体会就会快一些、深入一些;而有的人笨一些、懒散一些,体会就会慢一些、浅一些。不管聪明还是笨,体会得快还是慢,总之绝大多数人,如果像圣人一样生而知之的话,都应该在不断的学习中去体道、去悟道。那么,这个学习的过程,就是接受教育、接受教化的过程。
现在中国的教育很成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不满的焦点之一。《中庸》说“修道之谓教”,而我们的现代教育,可以说跟“修道”毫无关系。应试教育哪里有什么“道”可言?连像样一点的“术”都谈不上,把很多天才都扼杀在摇篮里了。所以现在有很多人在反思,为什么在1949年以后,我们的这一套教育体系,没有培养出一个真正的大师来?
说到“教育”,我个人不喜欢这个词,我喜欢“教化”这两个字。“教育”这个“育”字,有时候用在育苗、育种上,主要是孕育、养育的意思。在四川方言里边,说一根铁丝弯了,我们要把它“育”直了,总之,给人一种靠外力强扭、痕迹很重且有意为之的感觉。但“教化”这个词多好啊!大化无形,真正让人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我们这儿有一杯水,你把一颗糖放在水里,不用去管它,慢慢地、不知不觉地,这杯水就变甜了,糖就化在水里了。我们的古代圣贤,他们面对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群,基本上不是用“育”的方式,而是用“化”的方式,春风化雨,让人有春风拂面的感觉,让被教化的对象,在不知不觉当中舒舒服服、一点别扭感觉都没有就走上圣贤之道了。
我们读古书,常常读到圣人“以化成天下”,他并不是统治天下、治理天下,而是“化成天下”。“化成”是什么感觉?就是通过自身的德行修养,通过自己在人群中无私奉献的典范作用,让社会人群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和谐的氛围,让天下人心逐渐变得纯正、善良,从而趋向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这里说“修道之谓教”,指的就是古代圣贤不用去强加于别人,而是通过自己求道、体道、行道,用一种道法自然、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从而教化天下万民。所以,自己严于律己、毫不懈怠地修身修道,就是教化众生的最佳方式。
人们经常说“言教不如身教”,所谓“身教”,就是通过完成自己的精神修养,以自己的精神实践、人生实践作为榜样,让周围的人也能够有所体会,得到感化。所以,教化他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自修自行,就是自净其意。《大学》里面也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地位最高、最权威的人物,到最普通的老百姓,都要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作为根本,这也是对“修道之谓教”的旁注。
所以我们看,《中庸》开篇三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可谓是斩钉截铁、一气呵成。它一下子点到了我们生而为人的要害之处,同时又把我们的个体生命,安置于天命与道的这个大背景之中,告诉我们通过个体的修为,就能够改变世风、教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