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二类变量:顾客

制造商选择流通模式时应考虑的第二类变量是顾客状况和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顾客的分布特征。即顾客是多还是少,是分散还是集中。顾客越多,分布越广,零售网点宽度越大,选择直销、直营的可能性就越小,采取分销的可能性越大。像快速消费品行业,流通的触角延伸至大街小巷、社区楼堂以及乡镇村庄,不采取小区域代理的深度分销模式,是无法保证应有的铺货宽度的。再比如,有些产品,顾客数量很少但分布广泛,制造商难以依靠传统渠道覆盖——顾客稀少的产品,哪个商场(店)会卖呢?那就只有采取邮购、电子商务等直销方式了。

——顾客的购买习惯。通路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方便顾客购买(这是4C中的一个要点)。进而言之,通路设计需与顾客的购买习惯相吻合。电子商务近年来蔚然成风,除了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的长足发展之外,与在虚拟世界中成长起来的新生代消费者成为全社会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有关。再从传统行业看,“建材大世界”“家居大市场”这样一些在理论上落后的商业形态(其特点是众多品牌专卖及摊位的集合体)为什么至今仍有颇强的生命力?除了其交易成本较低、产品价格较低等原因外,它满足了顾客的多样化选择以及深入沟通的要求,顺应了一部分顾客的购物习惯,也是一个原因。

——顾客的知识程度。即顾客对其所需产品的认知、理解程度。顾客知识程度较高,决定销售大小的力量主要是产品力和品牌力,渠道的相对重要性较低;反之,则主要是靠渠道推力,渠道的相对重要性不言而喻。当顾客知识程度(也就是理性化程度)普遍较低时,“精耕细作、决胜终端”的密集式渠道模式就应运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