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由宽至窄

发问之所以难以回答,问题太大、太宽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我为什么不能成功呢”“公司的效益怎么如此不佳”“你的领导能力为什么总是上不去”等,就是写成书也难以说清。所以,在遇到问题进行发问时,要善于把大的、宽的、深的问题,找一个可以逐步变小、变窄、变浅的路径来实施发问,就会很快地找到其根源。

进行一个问题发问模拟,看看如何将问题如何变小、变窄、变易。

问题:我为什么没有成功?

发问:“你认为成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或者是你通过学习知道成功需要什么条件?”(发问者把“我为什么没有成功”这个难以回答的问题简化了,这样发问,被问者回答起来相对要容易得多。)

回答:“我想应该有一技之长,持之以恒的决心,还要不怕苦累,还有……”(被问者列出了很多成功需要的条件)

发问:“你说的正确,这些都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你先分析一下第一个问题‘一技之长’,你有吗?”(发问者没有全面关注成功需要的众多条件,而是选择了其中一个条件,让被问者回答或者说分析,这就把宽的问题变窄了。)

回答:“我有一技之长。”

发问:“是什么?技术达到什么程度了?”(发问者把问题引向更深)

……

领导者在遇到问题需要发问时,先不要急于张嘴,而是对问题有一个内省。通过内省,发现问题的切入点,并把第一问变成简单易答的问题,再进一步变窄、变易、变深。

3.启发诱导

由于个体在知识、经验、技能上的差异,被问者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回答所有发问者提出的问题。当遇有此情景时,要求发问者,应根据被问者的素质情况,及时进行启发诱导,以促使发问的顺利进行。

某公司的销售员小王,在向一个重要客户推销产品时遇到难题,这个客户对公司特别重要,属于绝不能放弃的重点客户。面对如此的困难,小王找到了自己的上级销售部张经理。下面是他们对话:

小王:“这个客户的重要程度我知道,可现在攻了二十多天,也没有攻下来,怎么办呀?”

张经理:“别急,这种情况我在当销售员时也遇到过,你先确认一下,他们公司一定需要咱们的设备吗?”

小王:“需要,因为他们正在和广州的一个公司接触。”

张经理:“你的工作做得很细,这个情况都知道了。先说说你都采取了什么方法吧?”

小王:“我首先了解了他们谁是重要决策人,是技术部长。尔后,在他身上下了最大的功夫。其次,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他们公司的人员宣传咱们的产品。最后,把我们产品的相关证书及试验材料提供给了他们,还有就是蹲守了。”

张经理:“你做得很扎实,有一个情况你关注了吗?”(张经理开始了诱导)

小王:“什么情况?”

张经理:“这个技术部经理与公司总经理的关系如何?”

小王:“他们关系很好,公司的总经理原来就是技术部经理。”

张经理:“哦,那是不是可以在总经理身上下点功夫呢?”(张经理启发小王向另一个方向思考)

小王:“也是,如果总经理能认可咱们的产品,对技术部经理的影响应是很大的。”

张经理:“你想一想,有什么办法?”

小王:“有,原来我的一个同学的男朋友就在总经办,如果让这个同学请他帮一下忙,他肯定会尽力,要不在女友面前多没面子呀。”

张经理:“你的想法很好,试试吧,一定会成功的。”

在这一案例中,由于张经理在小王的思维即将步入囧境时,马上启示是不是有另外一条通往成功的通道,使小王的思路大开,产生了新的希望。所以,发问者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被问者的思想反应,把自己产生的灵感提示给对方,打开其思考的更多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