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断追问

开始下雨了,天气骤然变得很冷,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味道,被雨水冲刷过的柏油路闪着亮光。对面的楼房隐映在层叠的绿色之中,由外向内,颜色由浅逐渐加深。最外面的是浅黄色,中间部分是浅绿色,最靠近楼房的是那些细细高高的树木带来的深绿色。那是一种带有层次感的美,当凝神专注它们时,就融进了那片颜色中。没有人注意这些,人们怀着各自的目的匆匆走过,汽车一辆接着一辆从那片绿色下面驶过。

树叶被洗得一尘不染,好像它们就是颜色本身,耀眼的颜色使它们脱离了物质特性,树叶消失了,只剩下颜色在风中摇曳。只有在此时,我们才可以说绿色的形状像是树叶,还可以说绿色的重量在雨中增加了。

假设当我们看着那些树叶时,头脑中没有给它们命名,我们没有带着“那是梧桐树的树叶”以及“那是树叶”的概念看它们,那么,我们会看到什么?千万不要推理,因为我们看到的是超出思想之外的东西,我们只要全神贯注地看着它们,头脑中不带有一丝想法。没有人能够把答案告诉我们,它就在我们的观察之中。

如果我们摈弃了“坐等”答案的思维习惯,必然会走向一条自己主动探索问题的道路。不过,在走上一条新的道路之前,我们需要搞清楚这条道路的所有情况,我们需要尽量熟悉它。

什么是主动探索问题呢?

这种方式与向外寻求答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主动探索问题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它的本质含义是什么呢?

我们如何开展对问题的探索呢?有哪些基本的方法呢?

首先,我们需要确认的是,我们并不是要试图替社会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解决问题,除非我们就是社会学家、科学家、政治家。我们所说的问题是指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围绕着我们自己的。它们就发生在我们身上,它们是我们必须亲自去体验和处理的,没有人能够代替我们去面对它们,面对它们我们无从逃避。

虽然我们的亲人、朋友得了重病,我们也许不是医生,也许在经济上也不富裕,所以我们无法亲自为他们医治,也无法替他们支付全部的治疗费。但是,我们对他们的担心、同情、无奈、焦虑、自责等,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自己去面对,就如病人必须自己面对自己的病痛一样。

那么,什么是自己探索问题呢?

这句话本身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先不要讨论如何对问题展开探索。

对问题进行探索就是思考,不是吗?

思考是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的一种功能,虽然我们看不见思考本身,但是它对我们并不陌生,关键是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是否在应用思考这个功能。换句话说,我们自己对问题进行探索就是积极主动地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如果我们习惯于从外部寻求答案,那就表明我们喜欢利用别人的头脑进行思考,而自己却停止了思考。

总之,我们自己对问题本身进行不断地思考,就是在探索问题。

思考就是探索。

我们举个例子。不管我们从事什么职业,我们都听说过或知道“品牌”这个词,尤其是作为企业经营者和营销人员。

但是,到底什么是品牌呢?

品牌本身是什么呢?

我们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

当然,我们可以从书本、辞典、互联网上,以及老师那里得知,但是,这是一种从外部寻求答案的做法。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对品牌到底是什么进行过深入的思考,那么,从别人那里得知的东西只是一个概念或者理论而已。

换句话说,如果在了解什么是品牌之前,我们自己没有对“什么是品牌”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而只是从别人那里了解到什么是品牌,那么,我们对品牌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概念和理论的层面。即便我们在努力地思考理解那个品牌的概念或理论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们是否想过,我们的思考不是针对“品牌是什么”这个问题本身,而是对品牌这个概念和理论的思考。

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两者之间的差异?虽然它们都是思考,但是,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考,前者是对问题本身的思考,而后者是对文字和语言的思考。不管这些概念和理论在讲些什么,但是它们本身都是语言和文字,它们并不是问题本身。因此,我们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不针对问题本身进行思考,而仅仅是针对语言和文字进行思考呢?

品牌的定义很多,实际上这个定义比较精彩:“品牌是品牌经营者(主体)和消费者(受众)互相之间心灵的烙印。简而言之,品牌就是心灵的烙印。”

但是,这段话应该如何理解呢?

什么是“心灵的烙印”?

心灵留下烙印后是什么感受?

我们是否能够完全领会呢?不

仅是品牌,其他很多东西都可以对心灵形成烙印,那么,作为“品牌”这个东西来说,它与其他的东西给心灵留下的烙印有何不同呢?

我们是否想过以上这些问题呢?如果没有想过,那么,我们可能就无法真正领悟到底什么是品牌,或者说,我们对品牌的了解还是局限于文字和语言上的。因此,我们必须抛开品牌的定义,先针对“品牌是什么”这个问题本身进行思考,然后,再参考和学习其他人对品牌的理解。这就是一个自己探索问题的过程,不是吗?

下面这段话是我个人对品牌的理解,当然,这是我在看到以上这个定义之前,根据自己的工作体验和思考而得出的,也许与这个定义有些不谋而合之处。不管我对品牌的理解是否正确,但是,这是我在探索“什么是品牌”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想法,而不是对别人、对品牌的理解的解释。

“当成为一个真正的品牌的时候,意味着在每个消费者的心中都已经形成了一个对这个品牌的认识,而消费者们对品牌的总体上的认识就形成了这个品牌的内涵本身。也就是说,此时,品牌已经不完全属于企业了,或者说,完全不再属于企业本身了,这个品牌实际上存在于消费者的心中。

因此,为了维护品牌的发展,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至关重要。企业不能再根据自己的意愿而随意改变品牌的内涵了,消费者不会接受。企业需要询问消费者心中对品牌的认识,然后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完善品牌。

总之,品牌是一个存在于消费者心中的东西,并不归属于企业。

那么,什么是思考呢?

我们是否思考过什么是思考?

这不仅仅是心理学家、科学家、哲学家和宗教家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在思考,而且它几乎无时无刻不跟随着我们,与我们的关系如此紧密的一个东西,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去探究呢?

如果等待其他人给我们答案,那不又是一种向外寻求答案的行为吗?

我们不就成了那个《郑人买履》寓言中的那个人了吗?

他宁愿相信根据自己的脚量出来的绳子,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如果我们认真地观察过自己会发现,思考的过程是无法被观察到的。因为,真正的观察是需要我们付出全部的注意力的,而真正地深入思考同样需要我们付出全部的注意力。因此,思考时无法观察,而观察时无法思考。那么,我们如何了解什么是思考呢?

当然,思考也无法思考其自身,思考本身不能成为思考的对象。实际上,意识到思考的重要性,意识到我们必须独立思考,意识到我们思考的对象应该是问题本身,而不是别人给出的答案,这就足够了。

不过,虽然我们无法深入到思考的内部,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思考的表象。思考不是在寻求答案,而是针对问题本身不断地问“问题”。比如,针对“品牌定义”这个问题,我们会不断地追问:

“什么是品牌?

“品牌的本质是什么?

“品牌的内涵是什么?

“品牌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品牌是如何形成的?”

甚至我们可以这样问:

“品牌是什么?

“品牌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品牌?

“品牌是个什么东西?

“品牌是一种感觉吗?等等。”

总之,我们对一个问题不断地追问,不管是问了很多问题,还是一直在问同一个问题,只要是针对问题本身的提问,这就是在思考。

也许我们会想,难道思考问题本身不就是为了获得答案吗?

不断地问问题不也是为了得到答案吗?

如果我们进行真正的思考,那么,确实不是。

为什么呢?如果我们是为了得到答案而探究问题,那么,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是将问题本身及其答案分开来看的,也就是说,我们认为问题本身与其答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我们想一想,如果问题本身与其答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那么,我们如何能从对问题本身的探索而得到那个外在的答案吗?

如果答案与问题本身是截然不同的东西,那我们就不需要对问题进行探索了,而是直接探索答案本身了。而且,如果答案本身就在问题之外,那么,我们自己得到的答案与其他人告诉我们的答案又有什么区别呢?

它们都是问题之外的东西,其本质是一样的,不是吗?如果是这样,我们又回到了最开始的问题,我们依然是从外面寻求答案,而不是通过自己对问题本身的探索而得出答案了。

因此,我们无法从问题的外部获得解决方案,或者说,外部的解决方案并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根本的方法。我们为什么不只是单纯地对问题本身进行深入的探索呢?

在对问题的探索过程中,为什么不彻底忘掉对答案的渴求呢?

我们不要受到渴望答案的干扰,而是仅仅抓住问题本身深入地探索下去,围绕着问题不断地问问题。只有保持如此的单纯,我们的探索才能不至于半途而废。

但是,那答案呢?答案从何而来?

就如播下种子,就会结出果实一样,只要我们播下思考的种子,播下对问题本身探索的种子,那么,答案这个果实自然会成熟。换句话说,随着对问题本身探索的深入,答案会自动浮现出来,它总是不期而遇。答案就在那里,随着对问题的探索的深入,我们会突然发现它。我们没有发明一个答案,只是发现了它而已,而问题本身恰恰是引领我们发现答案的唯一向导。

牛顿只是一直在想,重力是什么?重力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重力对物质的影响是什么?重力的本质是什么?

在苹果落到他的头上之前,他对答案一无所知,他心中只是充满着对重力这个问题的探究和疑问。

佛陀坐在菩提树下,他只是在想,人们为什么会受苦?受苦的根源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从受苦中解脱?为了探究这些问题,他历尽了千辛万苦,最终发现了答案。

佛陀刚刚离开家时,恰恰是认为答案就在那些出家人那里。于是,他追随着大师们,大师们告诉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他都一一尝试,但是,他没有找到最终答案,甚至几乎被饿死。最后,坐在菩提树下那一刻,他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就是,抛开一切已知答案,一定要自己对这些问题探索,直到答案浮现出来。我们都知道,最后他成功了。

总之,单纯地围绕着问题本身不断地提出问题,这就是对问题本身的探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