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VS趋势:覆盖下沉,品类升级,数字运营

坦率地说,虽然CVS便利店发展了很多年,已经被视为传统主流渠道,但如今发展依然看好。即使是在今天,互联网加码的各类新零售电商,离消费者越来越近,但便利店仍存在着两大“15”无可比拟的优势。

什么是两大”15”?

第一个,离消费者更近,这里的近是指物理距离的“近”。

消费者完成一个便利店的购买行为,来回15分钟左右,目前最快的电商也无法达到这样的响应速度。

第二个,客单价15元左右。

便利店的平均客单在15元,这是电商成本无法服务的客单价区间,电商的一单运费是3~4元。如果是15元的客单,根本无法裹住3~4元的运费。

因此,即使今天的电商想法子玩出花来,但是CVS便利店都能有效规避。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再来看看当前的CVS便利店整体的演变趋势如何?

 

1.覆盖下沉,增速放缓

 

这里说的增速放缓,主要是因为疫情的冲击下,相比之前的增速有所放缓。同时,一线城市便利店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也趋于饱和。另外,房租涨,人工涨,经营成本也越来越高,更多的是“守店”。

但不是说没有增长,CVS便利店在二三线城市的下沉趋势是显而易见的。门店往下走,比如2020年10月,河南首家7-11便利店在郑州开业。未来二三线城市门店下沉将成为扩张主阵地。

顺便提一下,CVS便利店这门生意由来已久,但迟迟没有得到快速发展,核心原因它是一门重生意,互联网思维不强,资本也不青睐。

不像平台型电商,有想象空间,短时间可以驱动几倍涨幅。便利店做的就是3公里半径的小圈子生意,只能看单店盈利水平,正因为如此,缺少资本的加持,发展一直相对缓慢。

 

2.南北地域,依然明显

 

便利店的发展,除了跟整体的经济水平有关联外,与地域也有强关联性。2020年5月,全时便利店发文,北京160家门店结束营业。抛开自身的内部经营问题不谈,仔细观察会发现,整体便利店在北方城市的发展,一直不如如人意。 

我认为,一个关键原因便是天气。过了11月份,一直到4月,北方基本是处于冬季,晚上10点以后除了少部分夜市,其他街道基本上没人。即使在家,北方人也不愿意重新裹上厚衣出门买东西。在北方,真正的便利连锁店很少,而且发展非常缓慢。

南方则是另一番天地,尤其是广东,无论是CVS便利店的覆盖还是密度,抑或是坪效和客单上明显高于北方市场。为什么广东的东莞是便利店的“鼻祖”,最大的便利店所在地,关键的因素是天气热、天不长夜长。

便利店在华南也是聚集的地方,除了天气热外,经济发展向好,外来打工人多,生活节奏快,时间宝贵……这些都是24小时便利店生存的土壤!而四五线城市,更多的年轻消费群体是没钱有闲,有的是时间,相对便利店这样的“快生活”元素对小镇青年们不是刚需,最多只是尝鲜。

 

3.品类升级,差异结构

 

CVS便利店为了提高坪效,通常要做两件事:第一,调整品类结构,核心是提高毛利;第二,满足年轻群体的需求,聚焦爆品,加快周转。

在品类结构上,一是自有品牌越来越多。因为CVS便利店内的SKU非常少,且门店的房租和人工成本日益增长,门店不得不通过自有品牌的经营,继而提高整体毛利。

二是即食品类的发展,相比常规标品毛利高。同时,也能有效避免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的渗透,这也是在如上海这样的电商和新零售高度发达城市市场,便利店生存的立根之本。

在聚焦需求上,年轻消费群体对常规日用快消品更注重爆品,也更符合年轻人小而美的消费诉求。

 

4.数字运营,提高黏性

 

数字化运营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疫情加速了各行各业对数字化的运用,对技术的运用,便利店也不例外。通过数字化的运营,减少用人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提高用户黏性。

比如电子支付、数字营销、智能推券、会员系统等,通过数字化降本增效,同时增强与会员的黏性,提高复购和客单。

以上是当前CVS便利店的发展演变趋势,虽然整体前途光明,但聚焦到日化快消品厂商的一线城市经理,面对便利店渠道存在诸多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