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正确的姿势不是“996”,而是找到那些“主动工作者”,把他们引入公司发展的航道。这样的人多了,小河就成了洪流。
二十多年前,我刚从大学毕业,正逢国家开始推行五天工作制。那时和现在不同,好企业总是先响应这些法定福利,烂企业才推三阻四。
我工作的企业属于烂企业,不仅没有五天工作制,多数时候都是工作七天。其实企业里也没那么多事,没事干的时候就三五个人扎堆打牌,斗地主、拖拉机、扎金花各式花样。我的打牌技术就是那时候攒下的,以至于现在偶尔露一手时还能让人刮目:“你怎么还会这个?”
同事们都心知肚明长久下去肯定不是个事儿,但苦于当时被户口、福利分房等各种政策锁定,心里再惶恐也要奉陪下去,只等政策解锁再陆续散去。也有很多人被低效的散漫和狭窄的社交圈磨尽了意志,压制着内心的惶恐,用“大把的时间挥霍在企业就是奋斗”之类的话麻痹自己。
我当时所在企业老板的口头禅是“人家一周工作七天,你工作五天,怎么能拼得过人家”。因为那时年轻志大,并不抵触工作的辛苦,而是恐惧天天被限制在狭小工作空间中,会逐渐失去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能力,所以对老板充满诡辩的“口头禅”非常抵触,甚至曾经一度用最坏的恶意去揣度老板,有“用控制时间的方式限制员工的眼界,搞愚民管理”之类的想法。
于是,合同刚一到期,果断离开,义无反顾。
多年过去,当初的同事已经散落在各行各业,事业有好有坏,但总体情况还是可以做出区分的:忠诚于“997”的那拨同事后来多成了“下岗职工”,那些因无所事事消耗时间而感到恐惧,并早早离开的“不安分”的人,经历了短暂的“落魄”之后,大多追上了社会的“波流”。
企业里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被动工作者和主动工作者。
被动工作者是那些以生活为第一要务的人。对他们来说,工作是生活的成本,是提升生活质量必须付出的代价,所以成本当然越小越好。他们在工作中呈现一种被动的状态:思考事情从自己出发,按部就班,很少主动张罗事,掌握一项技能就想吃上一辈子,最常说的话就是“你交给我的事我从来都没耽误”之类的解释,最喜欢做的是那种显而易见、容易被领导看到的工作,因为这类工作收益最可靠。与前者不同,主动工作者不仅视工作为谋生的手段,还在于“工作本身是实现个人价值的载体”。对他们来说,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千方百计在工作中寻找机会才是重要的,发现机会之后,还要努力让自己满足机会的要求,为此去学习、去充电、殚精竭虑地去提高自己。要做到这些,他们投入的远不只“996”,而是全部。
由此可见,“996”根本不是企业的“第一性”事项。管理的正确姿势不是“996”,而是找到那些“主动工作者”,把他们引入公司发展的航道。这样的人多了,小河就成了洪流。
管理者必须认清楚,无论是主动工作者和被动工作者,他们都不为“公司”工作,他们追求的是自己的人生目标。当你的航道承载不了他们的追求时,他们都会离开。而且,主动工作者离开之后,对公司的伤害会更大。这种伤害不仅仅限于离开,还在于与公司抢夺生存空间的可能。
所以说,“996”之争并没有意义,琢磨着怎么让员工提高工作时长并没有意义。企业还是要踏踏实实回到对管理的尊重上,对人性的敬畏上。让被动工作者得到善待,有尊严地生活;让主动工作者得到空间,实现理想的空间。这是管理必须遵从的人道,符合天道的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