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中“监控”实际上是一种前馈控制与事中控制相结合的管理控制方式,它的最大好处是监督的时效性和即时性,可以把很多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时间的拖延,资源的无端浪费。实际的营销运作中,监控不力所导致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例如:
2004年11月底,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爆出炒油巨亏5.54亿美元的金融丑闻,使这个被誉为“过河尖兵”的明星国企瞬间濒临破产边缘。“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从2003年开始,由于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开始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这种金融投机行为造成了5.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但直到陈久霖被新加坡警方拘捕时的一年多时间里,亏损局面一直没被发觉。
那么,谁该对这个结果负责?已经有棒子打到了中航油上级集团公司头上,关键在于公司的监管的有效性和产权代表的缺失,关键在于中航油的监管失效。国资委的官员认为:“中航油内部不是没制度,但是执行不力;它内部的监事会可以起作用,但作用并不完全。”中航油东窗事发前,已经有内部人士提出预警,指出“中航油存在很大的经营风险,陈久霖对公司治理不理不睬”,但这个警告终究没有变成制止陈的行动。
事实上,内部人控制问题也不光出现在中国,引起全球震惊的美国安然公司早已是前车之鉴。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监控的重要性,开始重视监控机制的完善。可是,目前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1)缺乏系统、完善和规范的监控机制。现在,有很多企业仍停留在管理者的想法上,做一些表面文章,并无具体的计划和执行,从而造成“无法可依”的严重后果。目前,营销工作的执行大多是靠执行者的自觉、自愿和个人自发的某种积极性。不可否认,营销人员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非常重要,但人的因素也是最复杂的,最难控制的。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加上企业制度的约束和监控体系的有效督促,这才是营销执行中最理想的。
(2)缺乏合适、有效、到位的监控手段。如上所述,即使有了完善的监控体系,但如果没有相应的监控手段,执行也是空谈。因为有些行为有着很强的行业特点和特殊性,且所涉及到的问题可能非常敏感,因此在实际的监控中,应非常讲究监控手段的多样性和艺术性,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3)缺乏实在的、细节化的监控行为。这个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很普遍。如果一个制度或体制流于形式,再好的制度、再合适的方法都没用。监控行为应该是很实在的,应贯穿到执行的每个环节和细节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监控的作用。
营销经理应考虑细节化问题,全面、系统、详细地制定出有效的监控制度,并配合企业的相关奖惩制度,奖罚分明,真正把监控工作落实好,真正起到为企业营销政策的执行保驾护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