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9日,微信的小程序悄然而至,刷爆当天朋友圈与微博,互联网达人、互联网媒体、互联网创业者无人不谈小程序。
如同所有BAT们发布的新产品,在收获早期关注的同时,依然形成两派意见:一派是颠覆派,属于创新里的极左式思维,习惯将每一次新动作都看成是对原有体系的革命,颠覆、取代、有我无你是他们的口头禅;另一派是保守派,包括中间派,习惯将所有的新东西与原有的东西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都是本质没有变,新东西里没有多少新元素。
先谈网络时代的这两种类型,因为这是新生事物里最困扰人的地方。严格地说,两派观念都没有全部猜对过对新事物的判断。百度的企业号、阿里巴巴的来往、支付宝的校园生活、微信的应用号、锤子手机,极左派们的欢呼都错了;微博、微店、微商、小米手机、摩拜单车,保守派的质疑都错了。
小程序来了,两派观点也很难说谁对谁错,但试用过第一批发布的100多个小程序,却可以对小程序的逻辑及其潜力所一番探究。现象在变,现象背后的逻辑确实变化不大,把握底层逻辑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趋势与未来。
在我看来,小程序可归结为“一新+多旧”:
第一,“一新”,即张小龙说的即用即在,用完即了,这就是说,不用如Native app那样,要到苹果、安卓商店去下载、登陆、注册才能使用了,这就是用户与应用之间的“最短距沟通”,小程序的确实现了。
第二,小程序在“一次”的应用场景下,已经为运营方收集了用户信息:微信号ID、昵称、位置,甚至电话号码,这不就是用户数据库的基本信息吗?小程序在用户“一次”的动作里,完成了“集客”的基本要件,这是最方便的集客过程。
第三,每一个小程序都是一个独立的应用,也就是说,所有在Web、App、微官网、公众号、H5里面能够实现的功能,小程序都能实现——如果这个还不叫有野心,那就没有什么叫趋势了。小程序是吹着解放互联网的口号降生的,微信难道真的会成为“一切连接的入口”,另一个AppStore吗?如果是,那可是等于“另一个”互联网世界:微信+小程序要取代的不是Native App,而是WWW!
第四,小程序的人为限制:不能在微信里通过长按二维码进入,只能在微信环境下打开摄像头扫描连接;必须搜索小程序全名;不能分享到朋友圈只能分享给好友(含微信群)。人为就是故意如此,而不是必须如此,也就是说这些限制随时可以放开,这个“梗”是给未来的放大预埋下的“雷”。小程序的运营者要关注的不是现在的梗,而是未来引爆地雷的红利。
第五,张小龙说小程序的目的,是“用即用即走的方式激活线下的弱连接场景”,这是个“套”:诱导运营者、用户对线下场景的重视。但是,小程序没有限制线上的交易渠道,你在“美团外卖+”小程序里,可以下单,这与在美团APP里下单过程是一样的,谁说小程序只能有线下应用场景?
有人说,小程序意味着2017年是微信线下实体店元年,说这话的人似乎忘了:大部分门店都可以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有点还有公众号加粉,再往前几年的O2O热里,腾讯推过线下门店雷达搜索的场景功能,小程序除了上面说的四点之外,难道有什么革命性的门店利器吗?仅仅是一个人为的扫码进入策略,就当成小程序的本质,未免太天真了。
小程序这五个“一新”思维及技术,的确是有创造性的,互联网技术真是不可思议的速度。想一想,如果微信要承载几十万上百万小程序的运行,这得是多大的技术支撑?如果不是依托于微信这样庞大的“内联网”母体,都不知这样的创新如何可能。所以毫不奇怪,1月12日,支付宝的小程序在筹备上线了。
理解了“一新”,再来看看小程序的“多旧”。
小程序是公众号。即另一种表现形态,小程序可以自定义,用户界面可以无限设计。代表的是今日头条、汕头生活、好奇心日报、开眼视频、腾讯视频等,自媒体类的桔子创投内参,索性将其页面设计成微博格式。
小程序是微官网,即电商App。微信里的微官网需要在公众号(服务号)的底部按钮进入,小程序则是一步进入,产品展示、支付都与微官网一样。典型代表是拼多多、好药师优选、微官网里的搜索、LBS定位匹配等功能,小程序都能实现。
小程序是App,即原来的Native App增加小程序的入口,滴滴打车、摩拜单车、美团外卖、分答快问等。
小程序是小工具,如知了交通、约会来也、嗨图、小D词典、你会说话吗、博卡名片王等,这些应用提供一个场景性应用工具,用户自己编制个性化信息。这一类生活服务工具、办公工具等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小程序工具箱。
小程序是SoLoMo,即社交-位置-移动。摩拜单车是一个典型的SoLoMo式应用,即通过位置定位(LBS),推送位置周边可选择服务信息。基于位置的订单,都可以用类似小程序解决。
小程序是O2O(线上线下一体化)。我早就说过,O2O绝不线下到线上,或者线上到线下,第一轮O2O的失败,大部分是走到了上述错误观念的坑,即在这种“单向O2O”思维下,非要改变用户的购买习惯,如嘿店的案例。实际上,O2O的核心是连接、一体化,而不是改变用户习惯。现在小程序给了O2O建立品牌与用户的连接,一个更方便的渠道。
小程序是SCRM(社交用户关系管理)。从小程序本身来说,它只有沉淀用户信息的功能,没有支持CRM管理的功能。但如前所述,小程序是更方便、更灵活地获取用户基本信息的入口,也就是说小程序是新的“集客利器”。付费性的分答快问,其实就是一种社交用户关系管理。
让我们总结一下:
小程序=公众号+App+微官网+EC+SoLoMo+O2O++SCRM+Tools+……
可见,小程序实现了众多(先不说所有)旧应用的全部或部分功能。小程序与这些旧应用的区别是什么呢?这涉及用户为什么要在旧应用之外使用小程序。
在我看来就一点:小程序不绑架用户。用户非常自由地使用小程序,可以用完就删除,留着也不会被打扰。
有人说张小龙反对营销,我想,张小龙是反对“流氓式营销”,即不征求用户同意的骚扰或强制行为,这种流氓式营销不仅不是真正的营销,也违反互联网精神,是互联网与营销的逆流。
小程序的红利是什么?尤其对于企业来说,有什么好处?
从品牌角度看,小程序提供了微信环境下,展示品牌更丰富的方式:图文、语音、视频已经全部打通,品牌可以更简单的方式将更丰富的内容,让用户感受到品牌的内容。
从销售角度看,小程序就是一个方便的电商入口,可以立即产生订单。
从社交角度看,小程序可以进行社交分享、完成集客、获取用户信息,而且可以让分享信息更具创意,或者说病毒性。
从O2O的角度看,小程序可以方便地完成线下门店,甚至商品与线上的连接。
因此,我们的看法,小程序对于企业的核心价值在于两个层面:
一是降低了品牌集客的门槛,过去对App、公众号等方式集客觉得运营成本很高的品牌,现在可以通过小程序实现高效、低成本的用户信息(即粉丝数据)获取。
二是借助小程序灵活的内容承载能力,发动营销战役。小程序比公众号、H5具有更大的内容势能。
小程序已经打通了传播、支付、社交、数据、线上、线下、位置等所有互联网世界与实体世界“经脉”的无缝连接。也就是说,企业通过小程序实现在互联网上的所有功能。
所以,用小程序重构商业场景,尤其是基于小程序设计品牌营销、产品销售的新场景,这是小程序的最大红利。
我在2013年就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现在看来,小程序就是第三个世界的完整版。
BAT之间的每一次交锋,都是为了两个核心:要么是改变潮水的走向,要么是重新划定沟渠的边界。小程序,一场改变潮水方向的大杀戮。
改变潮水的走向,就是对用户流量的源头掌控;重新划定沟渠的边界,即对于总流量的流向、规模,划定各自的疆域。
百度占据Web搜索的源头,淘宝、天猫占据电商80%购买者流量的源头,新浪微博占据2.5亿注册用户的流量源头,而微信,占据10亿(用户IP)的流量源头。微信从源头上,已经具备比百度、阿里巴巴更大的优势。小程序是不是微信改变潮水流向的大杀器,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拿破仑说的那句话:
首先是投入真正的战斗,然后便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