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广告已死”,这句话多少有点危言耸听。
然而,今天的有效传播须从传统广告思维转换到内容思维,确是大势所趋。所谓内容思维,就是站在用户视角,改变信息样式,以用户易感知、易接受的方式达成品牌的沟通目的。相比传统的广告传播,内容化沟通无疑更加适应社会化媒体环境。
(一)从“想说什么”到“想听什么”
传统广告往往给人以“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自嗨印象,它以产品(或品牌)为中心,通过确立和输出强有力的诉求来影响认知和劝服购买。在信息大爆炸环境下,多数时候传统广告赢得注意的主要方式是不断加大声量。于是经常见到各种暴力洗脑式的刷屏、动辄亿计的投放预算等。这种方式固然对快速建立品牌知名度能产生效果,但一则门槛太高,二则往往对品牌资产的深层积累贡献有限,洗脑易,入心难!
而内容化传播则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对用户来说有用、有趣、有感的信息,在潜移默化间完成品牌渗透。从“我想说什么”到“你想听什么”,克制自我中心的“叫卖”冲动,是广告思维到内容思维的首要转变。
(二)从“信息触达”到“打动心灵”
传统广告的关注点在于触达,收视率、千人成本等是最常见的评价指标,重投放、轻创意(内容)一直是多数企业对待广告时的问题。在市场成熟度不高、顾客心智空白点较多的年代,知名度就是一切,声音大就是名牌,这是大传播、大销售时代的逻辑。
而在产品极度过剩、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对不断升级进化的消费者来说,知道不等于喜欢,有名不等于有感!只有那些意义匹配、调性契合、价值观一致的品牌才会赢得青睐,近年来许多传统“大”品牌的衰落和新兴个性化品牌的崛起,也正在印证这一点。
因此,品牌与顾客间的连接,要义不在触达,而在打动。这就需要品牌价值观内核统领下的持续内容表达,从认知、态度、行动上有效影响顾客。
(三)从单一重复到剧本化演绎
在传统广告思维下,传播的基本要领是简单,“诉求单一且集中”。定位理论强调“一词占有心智”,品牌通过海量频次的曝光和单一重复,最终把一句话、一个词放进顾客的大脑,比如沃尔沃的“安全”、红牛饮料的“提神醒脑”等等。
然而在信息越来越对称、顾客越来越理性的今天,这种简单概念的机械重复,除了落个“耳熟”(大量投放的结果)的效果外,其他层面越来越值得怀疑。试想一下,面对满大街的“××行业领导者”、“×亿人的选择”、“越来越流行的商务酒”……除了自作聪明的“品牌自嗨”或豪横无礼的“强力洗脑”,究竟有多少明明白白的消费者会因此而趋之若鹜呢?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江小白的扎心文案被热捧,杜蕾斯的机智段子被围观,一批自带剧本、自产话题的品牌新物种应运而生。他们没有用锤子和钉子对顾客的大脑强力侵扰,而是以人格化、魅力化的姿态,去演绎一个层次丰富、情节延绵的持续故事,自然而然间与顾客建立起宝贵的共情与共鸣。
(四)从被动洗脑到主动参与
在传统的中心式、单向度广告传播中,顾客在精心设置的媒介包围下被动的注意,被动的接受,被动的产生认知。在强力的侵扰和洗脑后,顾客仿佛经过条件反射训练后重复本能反应的“小白鼠”。大多数情况下,品牌与顾客之间关系微弱,更不用说顾客主动参与其中了。
内容化传播的基本原则,是品牌与顾客之间的双向连接与交互,进而使受众端从被动到主动,与品牌之间形成共建、共生、共享的互动关系。网易云音乐之所以能在众多的同类APP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现象级案例,靠的不是版权量,不是曲库,而是歌曲下面的扎心热评。小米手机能在行业中后来成势,也得益于品牌社区的搭建,以及众多米粉儿的主动参与。
新传播思维下,受众不再是内容的被动接收者,同样是内容的生产者、分发者,是自发卷入其中的品牌共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