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太后(442—490,汉族,长乐信都即今河北冀州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濬读jùn,440—465,北魏第五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焘长孙、景穆帝拓跋晃长子,谥号文成皇帝,庙号高宗)的皇后冯氏,因为后来被谥为文明太皇太后,故历史上往往称之为文明冯太后。冯太后祖籍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十六国时期北燕君主冯弘(?—438,字文通,北魏时为避讳,多称其字)的孙女。冯太后的父亲冯朗,于明元帝拓跋嗣延和元年(432)举辽西之地归顺北魏,后官至秦、雍二州刺史,爵位辽西郡公。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440—451)年间,因受到弟弟冯邈的牵连,冯朗被杀。冯朗被杀之后,年幼的冯氏按照惯例,被没入平城皇宫为奴,由早就入宫的姑母抚养。
公元455年,时年14岁的冯氏被立为文成帝拓跋濬的贵人。次年正月,15岁的冯氏又被立为皇后。在冯氏被立为皇后两天之后,皇长子拓跋弘被册立为太子,拓跋弘的生母李贵人按照“子贵母死”的规定被赐死。465年,文成帝拓跋濬驾崩,12岁的拓跋弘即位,他就是献文帝(454—476,北魏第六位皇帝,谥号献文皇帝,庙号显祖)。24岁的冯氏被尊为皇太后。
不过,当时冯太后还不能过问朝政,因为当时控制朝政的是丞相乙浑(?—466,本姓乙弗氏,封太原王,鲜卑族,北魏文成帝、献文帝两朝权臣)。冯太后要想临朝称制,首先要扳倒乙浑。公元466年,冯太后联合宗室重臣乐平王拓跋丕(?—444,明元帝拓跋嗣次子,太武帝拓跋焘异母弟,封乐平王,曾任车骑大将军、骠骑大将军等职)、侍御长陆隽(本姓步陆孤氏,北魏勋臣八姓之一)等人发动宫廷政变,诛杀乙浑。乙浑被杀之后,冯太后“遂临朝听政”。
冯太后临朝听政大约一年半之后,孝文帝拓跋宏(467—499,北魏第七位皇帝,献文帝拓跋弘长子,生母李夫人)出生。当时,献文帝拓跋弘14岁,已经具备独立执政的能力,北魏的政局也基本恢复正常秩序。在这种情况下,冯太后只好“罢令不听政事”。拓跋弘独立行使皇帝职权,总理军国大政。冯太后则以祖母的身份,在后宫承担起抚养孙儿拓跋宏的任务。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冯太后突然主动放弃手中的权力,归政于献文帝拓跋弘,而专心在后宫抚养孙儿拓跋宏?由于史书缺少这方面的记载,因此后来不断有人进行研究和推测。因为从后来冯太后长期专政的史实来判断,可以知道她实际上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女人。对于这个问题,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就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孝文帝很可能是冯太后的私生子,理由如下:
(1)孝文帝拓跋宏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拓跋弘只有13岁,这个年纪能不能生孩子,是值得怀疑的;
(2)后来孝文帝当皇帝以后,将朝政拱手让给冯太后掌管,而且曾几次差点被废黜,但毫无怨言;
(3)关于孝文帝拓跋宏的生母思皇后李氏,史书没有记载任何事迹。
根据以上几点,吕先生推测:像冯太后这样权力欲望极强的女人,是不太可能因为孙子出生就将朝政交出,而且她也没有必要这么做。所以,孝文帝很有可能是冯太后的私生子,因为要哺乳的关系,冯太后这才不得不将朝政交给献文帝。
平心而论,吕先生的推测很有道理,因为像这一类“宫闱秘事”,是永远也不可能找到历史证据的。吕先生的这个极富想象力的推论,已经被不少学者所认可。如中国台湾学者郑钦仁、日本学者大泽阳正等人,都接受了吕先生的这个说法。当然,也有不少学者提出反对意见,如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金龙等人。对这个问题,本文不作讨论。我们根据相关史实,可以了解到情况是这样的:
(1)文明冯太后对孝文帝拓跋宏十分疼爱,抚养尽心尽力;
(2)冯太后对孝文帝的教育十分重视,尽管她本人汉化素养不够,但非常注意用儒家思想教育培养孝文帝;
(3)冯太后将政权归还献文帝,而在后宫抚养孝文帝,是政治斗争的结果,是受到献文帝一方政治力量的压迫,而不得不暂时归还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