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品牌需要态度

说起做品牌,很多老板第一反应都是企业缺资源、缺钱、没团队,缺少方法,企业应该怎么办?怎么做品牌?其实不是缺钱、缺方法,关键是缺少对品牌的态度,很多老板花钱买豪车、花钱吃饭喝酒,却在品牌规划、包装设计投入上扭扭捏捏就是最好的说明。有了态度才会主动学方法,有了方法才知道怎么整合和利用资源。

2015年,一篇名为“为何德国只有8000万人口,却能诞生2300个世界名牌”的文章在微信上广为流传,文章提到的做品牌的观点值得推广:一是企业要珍惜身后名,不贪眼前利;二是要重视产品质量,相信一个对产品高度认同的顾客一定会感染更多人,带来更多的顾客;三是要探求本质、考虑长远,做事情不急功近利;四是不要相信物美价廉,不以牺牲品质为代价去拼价格。

这种态度,恰恰是当前品牌农业乃至中国企业所缺失的。

从现实中接触到的企业来看,虽然大多数企业说要做品牌,但真正关心的是销量,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品牌除了是法律意义的商标外,几乎再无其他价值。真正用心做品牌的企业少之又少,品牌态度已经成为一种非常稀缺的品质。

三鹿曾经是一个品牌,这一点在三鹿倒下之前从来没有人怀疑,三鹿却是一个没有品牌态度的企业,否则就不会长时间对三聚氰胺的问题视而不见,而是让其慢慢发酵,最后成了自杀的毒药,所以三鹿倒下了。

三鹿的倒下,是人心所向,是企业道德底线缺失的必然结果。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企业在品牌的经营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问题并不可怕的,可怕的是企业不把问题当问题。可口可乐、肯德基、雀巢这样的大牌都曾经出现过质量问题,某款汽车也会因为质量问题而被公开整批召回。但这些并没有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反而是增加了他们对品牌的信心,所以还会继续消费这些品牌。因为态度决定一切。企业的对消费者的态度决定着消费者对企业的态度。

从表面上看,品牌态度的缺失与社会的浮躁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为什么海尔、格力、联想能够成为品牌?它们的产品就一定完美无瑕吗?当然不是,它们也是一步一步经营,才走到今天,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过各种问题,关键是它们有品牌的态度。

品牌的态度关键是人的态度,尤其是企业领导者的态度。

周文王曾经问姜太公:“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

什么意思?就是周文王问:“太公,你看天下不断变化,一会这个当皇帝,一会那个坐天下,一会乱了,一会又安定了,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君王的德行不一样,还是这本来就是自然发展的规律呢?”太公回答:“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

福祸在君,不在天时。治国是这样,做品牌也是这样。仅仅为了赢得市场竞争、应付消费者或客户,是做不成品牌的,关键是要有品牌态度,去理解品牌背后的逻辑,抓住品牌的本质。

一个有品牌态度的企业,除了收获品牌结果外,还有更多无形的优势。

第一,在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上,因为企业的态度,他们会更加珍视与企业的合作,认真对待与企业的合作,这会企业形成无形的竞争优势。第二,因为企业的态度,将会吸引更多有专业背景的人才,他们愿意跟着企业一起闯天下、拼未来,有理想的人看中的不仅是眼前的利益,还有未来的发展空间。

所以态度决定一切。

一个品牌的成功,靠的不是技巧、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做品牌的初心。当我们觉得自己时运不济的时候;当我们怨天尤人的时候;当我们对成功者羡慕嫉妒恨的时候,企业老板们一定要扪心自问:自己到底有没有品牌的态度?这才是企业品牌建设成败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