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略与其他系统的匹配关系
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分工协作、激励、人才、文化这四个系统都要与战略相匹配,围绕战略开展工作。
战略与文化:文化要为战略服务。如果企业的战略是创新,那么文化就要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如果战略是控制成本,文化就要强调效率和规范。如果企业想开展创新战略,但文化却非常保守,员工都怕犯错,那这样的文化就会阻碍战略的实施。
战略与激励:激励要向战略导向的增量倾斜。企业的战略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激励机制要与之匹配。比如企业战略聚焦新业务的发展,就要提高新业务的奖励力度;如果战略是开拓海外市场,就要加大对海外业务业绩的激励。有些企业的激励标准多年不变,导致员工缺乏动力,无法支撑战略的推进。
战略与人才:要配备与战略相匹配的人才。企业确定了战略方向后,要评估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提前进行储备或培养。如果企业要布局人工智能业务,就需要引进算法、数据等方面的人才;如果要推进全球化战略,就需要有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管理人才。
战略与分工协作:企业的流程设计要支撑战略的落地。如果企业的战略是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就要优化业务流程,打通销售、研发、生产等部门之间的协作,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提高效率。
(二)常见一致性问题及优化方向
文化与战略不匹配:当文化阻碍战略实施时,要通过宣传、调整考核机制等方式重塑文化。比如企业要推行创新战略,就可以宣传创新成功的案例,把创新尝试纳入考核,允许一定程度的失败,鼓励员工积极创新。
激励与战略脱节:如果激励不能引导员工朝着战略方向努力,就要调整激励规则。对于战略重点发展的业务,提高奖励比例,让员工的利益与战略目标挂钩。
人才与战略不匹配:如果现有人才不能满足战略需求,要通过招聘引进相关人才,或者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能力,也可以引入外部顾问提供支持。
三、战略学习与实践方法
(一)以终为始的学习逻辑
战略学习应先明确 “输出成果”,再倒推 “输入方法”。先掌握战略系统的三大模块(经营哲学、商业模式、发展战略),明确最终要形成的成果结构,再学习市场分析、五看三定等工具,避免陷入 “学了一堆工具却不知如何应用” 的困境。例如先确定 “目标客户是谁、提供什么价值”(商业模式核心),再通过市场调研验证客户需求,效率更高。
(二)中小企业的实践建议(时间01:24:27)
中小企业无需复杂工具,可直接套用框架:
1、梳理经营哲学:明确对客户、员工的核心认知(如 “客户优先”“员工是伙伴”);
2、设计商业模式:确定目标客户、核心价值(如 “为县域市场提供高性价比日用品”)、盈利点(如通过规模采购降低成本,赚取差价)、绝活(如本地化供应链);
3、规划发展路径:选择 “先渗透本地市场,再开发周边县域”(市场渗透 + 开发),聚焦资源在供应链优化上。
(三)常见误区规避
混淆 “目标” 与 “战略”:“明年营收 1 亿” 是目标,“通过新增 3 个县域市场、优化 20% 供应链成本实现目标” 才是战略;
忽视系统一致性:例如战略定位于 “高端市场”,但激励仍以 “销量” 为核心(而非 “客单价”“客户满意度”),易导致方向偏差;
盲目多元化:进入与核心能力无关的领域(如餐饮企业跨界做房地产),资源分散且难以形成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