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盼、爱,人生幸福的三大要素。信靠一个永恒的事物,在你刚懂事的时候,就被它吸引,一生的起伏都与它心心相印。得意的时候,归功于它,失落的时候,靠它的救赎。有信仰的人,活得有信靠,纵使在漂浮不定的环境中,内心也有一个恒定的信念。企业经营者,应该信靠什么?财富、客户、团队,这些都对,可又是短暂的东西。是企业文化吗?更不是,很多企业的文化塑造无非是裹上了一层商业化的糖衣。创造客户价值,引领行业发展,营造社会幸福,有使命感的企业,才会靠岸到信服的乐土。
对未来有期盼,是活着的基本动力。一成不变的生活,再舒服,也会熬出麻木的汤,熬得人懒懒的,失去了感恩的心,觉得一切都是应得的。于是,对未来的期盼,变成了个人欲望的无限制膨胀,凡自己想要的,就要得着,若得不着,全世界都是自己的敌人。作为企业经营者,心中要想着客户的合理期盼,而我们呢?则要将客户的期盼当成自己的经营动力。帮助客户实现愿望,应成为企业的下一个期盼,它也是指导年度战略规划的内驱力,这比靠金钱和职位刺激的绩效考核,作用的更为持久,而且调动的还是人性向上的正能量。
信念与期盼,皆因爱而生。爱人如己,不仅要爱那些爱你的人,还要爱那些恨你的人,胸怀大爱的企业家,经营的是大我,成就的是大家。作为父母,我们无条件为孩子干这忙那,孩子得到的爱远超过自己的需要,他们内心的爱根,被我们给溺死了。心中没爱的人,走到天堂也会形只影单。心中没有社会大爱的企业,事业上的飞黄腾达也换不来企业所有者内心的自豪与幸福。工业制造,技术上越加远离农业时代的粗陋,可在敬畏造物主方面,急需唤回心灵的纯朴。没有爱的大规模制造,得到的只会是纵欲过度后的饥渴,黑洞似的欲望沟壑,再多的物质也无法填满。
成大事的人,先从内心的强大开始,信仰、期盼与爱,滋养内心成长的灵粮。而以自身享乐为终极目标的人,难以忍受大业的大压力,过程中的偷欢与逃避,成了娱乐的主调,事业目标给悄悄地忘掉了。自治能力强的企业家,盯准目标不放松,以成就他人、造福社会的先利他再利己的心态,始终如一地奔跑在坎坷的前行路上,在事业经营中修炼自己,得享人生的真谛,这才是大快乐。
成大事,先自治,一个人,一家企业的成长,强烈的成功渴望是汽油,成就他人的理想是发动机,战略目标是方向盘,有了这三大件,再大的困难也不至于折断梦想的翅膀。高效率,是工业经济的律条,工业品企业的高效经营,意味着社会总效益的增加,这样的企业便有了存续下去的意义,这是一个刚性的要求。而身处多变的时代,企业的快速转变与适应能力,则是一个柔性的要求,对问题与机遇的准确判断,及时有力的行动,再加上一颗坚定的心,这个组合确实不容易做到,也是企业迈过初创期门槛的实力所依。
◆核心竞争力,高效组织的四轮驱动
客户天生有选择权,这也是市场经济自由性的体现。一个客户,众多供应商围在她身边,想获得她的青睐,但选择只有一个,于是,企业间竞争就出现了。竞争带动技术、营销与服务的不断升级,客户的满足感与安全感也得以巩固。充分竞争的行业,唯有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打造高效组织,获得可观利润。
国内的工业品企业,核心竞争力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词,而且误解误用的概率还蛮高。规模与利润的对称、产品的青黄交接顺畅度和市场占有率与客户满意率的相辅相成,核心竞争力从数量级走到了质量级的时候,工业品企业就别再单相思过往的规模制胜了。从生产制造的工厂王国,造出航行大海的巨轮,恐怕有点缘木求鱼。怎么办?直接在海边的码头造船,见惯了风浪,熟悉了海洋,好水手造出的船,才有远航的生命力。
战略定位、营销系统、运行效率与企业文化,是工业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四张大牌,抓到它,打好它,竞争力的火堆,烧旺起来,客户心中那盏灯也就明亮起来了。竞争力,是企业吸引客户的魅力,一味秀肌肉非上乘做法,要懂客户的需求本质,有打动客户的诚意,分担客户的烦恼,创造客户急需的价值。总之,贴心地关怀客户,帮助客户成长,这样的软性核心竞争力,才能开出绚丽爱情的花,结出幸福婚姻的果。
一家有竞争力的企业,犹如一架战机,战略定位是雷达导航系统,是眼睛,能看清未来,明了现在的处境。花花世界,眼睛容易看花,处处都是机会,个个都想抓到,企业越做越杂,偌大的外表,实际是一个空壳。无须对手打击,不要客户刁难,行业与经济转变的一阵狂风,就把它吹个底朝天。战略定位,不做什么比做什么还重要,抛却杂念的企业,才能一心一意扑在专长专情的价值创造上,这样的企业,大则有实力,小则有魅力。
营销系统,非发动机莫属。客户获得的数量、质量、速度与持续力,就是发动机的排量大小。大生产大制造起家的工业品企业,车厢载重100吨,而发动机则只有1.5升,还不带涡轮增压,这样的车只能顺风跑或走下坡的惯性路。对手只要采取得力的差异化营销与精干的服务营销体系,就能一打一个准,一打一个赢。做大发动机,或减少车载量,营销系统无论大小,都要让客户感觉到价值创造与价值传递的力量。拉动客户购买,引导客户走上自己价值创造之路,这样的营销体系,才是健康向上的,才是行业与社会进步的大发动机。
运行效率与企业文化,是一硬一软的绩效表现。对于中小工业品企业来说,两个20%是衡量运行效率的简明法则。20%的销售增长与20%的利润增长,时间跨度是永远。实现一个20%不难,难得是两个几乎相互矛盾的要素,要同时实现,这样的企业真的是外刚内柔。再叨叨一遍,靠经济刺激支撑的绩效考核,超不过三年就要崩盘。硬邦邦的砖头间,涂抹上企业文化的黏着剂,百年企业的大厦屹立在风雨中,不再是梦想。企业文化,凝聚力与人心所向,来自企业经营理念与使命的内在感召力,以造福他人为己任的企业,总是先感染自己的员工,再去感动市场中的客户。用内部营销的凝聚力,换外部营销的感动力,高效组织就在前边。
◆组织适应力,快速灵活的经营机制
跑在未来前面,在其到来之前做好所有准备,然后一击而中,这自然是最上乘的组织运作。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现实中的经营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而单从计划的精准性上动脑筋,未来怎么也无法如你所设想,唯有以快制快,组织才能骑上趋势的马,追到明日的阳光。
柔性的组织,如橡皮泥一样快速变形,川剧中的变脸绝活,企业经营者也得学学。行业变天了,需求变了,企业价值创造的流程与组织肯定要变阵。阿米巴经营模式,在大企业中盛行,就是要保持大企业资源整合能力的前提下,提升企业内部单元的经营活力,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快速形成有效的战斗力,并在第一时间发现与满足客户的新需求,有了这样快速的组织适应力,对手毫无胜算的机会。
经营机制的快速,从客户信息反馈,到营销分析决策,再到解决方案形成,最终交付给客户并提供及时可靠的售后服务,这不是单点单件事情的快速,而是一个客户价值经营与服务的快速反应系统。组织的扁平化,是外在的形式;责任到人、标准到事、流程到组织部门,组织的内在协同水平就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而从利益到效果、从考核到过程,则是组织机制快速反应的重要推手。头尾不相接,是工业品企业经营机制的典型问题,战略决策的龙头,强大且高效,高层领导的眼界与魄力,那是没话说;可营销执行的龙尾,常懒洋洋地跟不上趟,首尾不协同,承诺客户的价值打动力兑不了现,反过来成了伤害企业声誉的破坏力。
经营机制的灵活,第一等要事就是解决定制化与标准化的比例问题。人手少,忙于产品稳定性控制的创业型工业品企业,腾不出手去照顾零星小客户的纷杂个性需求,那就别承诺什么个性方案与一对一服务,干脆盯准有前途的细分市场,做到有个性的标准化解决方案,这样一来,在成本控制、交付速度的两难问题上,就有解了。有一点,说了估计要招骂,那就是许多偶有所得的工业品企业,动不动就要树立行业标准,一则自身的规模与品牌影响力有限,二则技术创新上没有续航能力,三则根本就是造一个噱头,没有创造出什么实质性的引领价值。这样的空头标准,自己不经意被捆绑在僵硬的水泥柱上,转身慢,反应迟钝,失去了经营的灵活性,空头标准一分钱不值。
组织适应力,按进化论的渐进式演变不靠谱,组织基因的突变,看似疯狂,其实还算是一个正招。突然的转型之举,需要企业组织重塑自己的经营信念,继承发扬的老办法,往往不管用。一些工业品电商企业,沉迷于自产自销的老把戏,线下的买卖换道手搬到线上,一番折腾后几无所获。没有电商基因,照着制造业的思维方式与做法,电商的转型战略,空谈而已。苏宁的线资源比京东商城厚实多了,可电商硬是玩不过别人。苏宁,在电商外衣下,裹着的依旧是店商的组织思维,无法适应电商的多变、多维与多态;京东商城,只有电商一条路可走,初始有点乱,后来算是走上了电商的正道,有了电商基因,纵使弱小,纵使历经挫折,破土而出的一天,还是到来了。所以说,组织适应力,根子上的问题,就你是内在基因能否快速适应外在环境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