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美味血案:宴会请客要讲政治

春秋里,有两块代价昂贵的肉,很有点“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当年恶搞电影《无极》的网络神剪辑片)的离奇色彩。

一块羊肉,让宋国总理被敌军活捉;一块王八肉,让一个国君被弑。两块代价昂贵的肉,比一个馒头的血案后果更严重,前因后果发人深省。

先说一块昂贵的羊肉。

楚庄王六年(前608年),为了试探晋国,庄王让郑国讨伐宋国,宋国派元帅华元等带领五百乘战车出击。在大棘(今河南雎县南)与郑军对垒。

华元决定做一次战前动员,并给每人发了一块羊肉。第二天两军对阵,华元下令擂鼓,鼓声之中,只见华元的战车率先冲向郑军。结果当然是,还没开仗,宋军主帅被活捉了。郑军发起冲锋,宋军溃败,五百辆战车有四百六十多辆被缴获——宋国还是有实力,四百六十辆战车就这样成为郑国的,得多大损失啊!

华元是宋国总理、宋戴公的五世孙子、宋戴公之子华父督(杀孔子先祖、宋国司马孔父嘉,夺其妻子)的曾孙,今安徽濉溪人,担任宋国宰相和右师帅,是戴桓之族的首领。

宋国提出用一百乘战车和四百匹马换回华元,宋国刚交到一半战车和马匹,华元自己就逃回了国。回到宋国,华元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活捉。因为谁呢?华元的御者(司机)羊斟。

华元问羊斟:那天是不是马惊了?羊斟气鼓鼓地说:什么马惊了?你分羊肉别人都有,就我没有。分羊肉,你做主;打仗,我做主(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原来是因为没有吃到一块羊肉,司机把总理大人送给了敌人做俘虏。

这是多么昂贵的一块羊肉!多么深刻的一个教训!别看你贵为总理,统帅三军,到了战场,你的小命在驾驶员的手里。把这次的御者事件与先轸不让狼瞫当晋襄公车右放在一起看,就可以明白,国君的驾驶员的确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

大棘之战后,宋国加强了战备,重新加固首都商丘的城墙。华元身为司马,每天都亲自巡视筑城的工地。筑城的国人编了首歌来挖苦他: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华元让司机说: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国人:从其有皮,丹漆若何?华元说:去之,夫其口众我寡。

大眼儿突突,大肚皮挺挺,丢盔卸甲逃回家,好在漂亮的胡须还在脸上,丢盔卸甲又来做监工。华元又羞又恼,叫自己的随从回唱道:有牛就有皮,仓库里多得是,丢盗弃甲又有什么了不起!古代制造盔甲盾牌均需要用到牛皮。华元的意思是:盔甲丢了还可以重置,原料很充足。

没想到民工的脑子转得很快,又挖苦地唱道:就算有牛皮,上哪去弄那么多漆材?华元一听,连忙对随从说:快,快离开这里,他们人多势众,咱们不是对手。

《左传》里的君子说: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败国殄民,于是刑孰大焉?《诗》所谓人之无良,其羊斟之谓乎!残民以逞!确实,与狼瞫相比,羊斟是罪人、小人。

用五十辆战车、两百匹马救华元,值不值?

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却不向过道的宋国借道;派公子冯去晋国,也不向路过的郑国借道。申舟曾经责打过宋昭公的御者(实际是代宋昭公受罚),与宋国结下怨恨,对楚庄王说:郑国明白、宋国愚昧(郑昭宋聋),去晋国的没事,我必死。楚庄王说:如果宋人杀你,我就讨伐宋国。申舟让儿子申犀来见庄王。申舟经过宋国时,华元说:从宋国经过却不来借道,这是鄙视我国。鄙视,就等于亡国。杀了使者,必然会来攻打我,也是亡国。反正都是亡国,于是杀了申舟。

楚庄王闻讯,卷起袖子就起身,随从追到寝宫门外才穿上鞋子,追到殿门外才送上配剑,车驾追到街市才赶上,发兵大举攻宋。从这年的九月起,一直到第二年五月,围困宋都城。庄王见久围不克,也想退兵,申犀就拦住庄王马车,叩头哭诉:我父亲明知会死也不违抗王命,大王怎能食言呢?庄王无言以对,申叔时说:我们盖起房子,召百姓来耕地,宋国一定会投降。

此时城里的宋人已到了“易子而食,析骸以炊”的地步。宋人见等不来晋国救兵,派华元夜里摸到楚军主帅子反的床前,拿出匕首,请求楚军要么退兵三十里结盟,要么俩人一起死。子反没辙,答应楚军退兵三十里,自此宋国臣服楚国。这场仗是楚庄王设计的,因华元而起,也因华元而得以和解,华元可以算得上是救国英雄,保留了宋国的最后一点荣誉。

华元作为宋国的人质被派往楚国,在楚国期间,华元通过楚国司马公子侧(子反)结交了令尹子重(公子婴齐)。听说楚庄王喜欢音乐,就将古名琴“绕梁”献给庄王(古有四大名琴,分别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 、司马相如的“绿绮”、蔡邕的“焦尾”)。楚庄王得琴之后,如痴如醉,七天不上朝,楚王妃樊姬用夏桀、商纣沉溺音乐亡国的故事劝谏,楚庄王狠狠心,命人将琴砸毁,“绕梁”从此名存而琴无。

华元与晋国的中军元帅栾书也有良好的私交,听到晋国派籴伐出使楚国并获得成功的消息之后,华元感到晋楚关系有改善,是一个让中原诸国摆脱夹缝中求生存局面的好机会。

公元前579年,华元利用私交得到宋共公的支持,撮合楚与晋在宋国召开了“华元弥兵”盟会。这一年五月,晋国派士燮为代表,与楚国的公子罢、许偃在宋国首都商丘的西门之外举行了会盟,史称“宋之盟”。

宋之盟对当时诸侯国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郑成公立刻前往晋国,低姿态地听晋厉公讲述盟约的内容,表示要在晋楚两国的领导之下,为国际和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楚宋两国的盟约主要是八个字: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意思是我不欺骗你,你也不用担心我。尔虞我诈这句成语,最早出于这个典故。可是,在当时诸侯国的形势下,尔虞我诈是正常的,不尔虞我诈才是不正常。

华元弭兵之盟才三年,子反要攻打偏向晋国的郑、卫两国。令尹子襄说:刚签了盟约就出兵,不好吧?子反说:只要对我有利就打,管它什么盟约。子反的进攻,引发了晋楚鄢陵之战,楚军再败于晋国。

再看另一块后果更严重的王八肉。

郑灵公二年(前605年),楚人捉了一个大老鳖(鼋),送给灵公。灵公让御厨炖了大鳖,让卿大夫来共同品尝美味,大补一下。灵公嘱咐不要告诉卿大夫来干什么,打算玩个惊喜。

公子宋和公子归生结伴同来,路上猜测灵公叫他们干什么。公子宋的右手食指自己跳了一下,公子宋说:看,我每次右手食指跳,跳动那天一定会吃到奇异的美味。前一次,出使晋国吃到了石花鱼,后一次到楚国吃到了天鹅,又尝到了合欢橘,食指都提前跳动,每次没有不灵验的。

两人进宫,看到大鳖,都笑了。灵公奇怪,就问为何发笑,公子归生就说了公子宋的食指先兆。郑灵公是公子宋的侄子,可能是玩性大发,突发奇想,分鳖肉羹时故意没分给公子宋(其实是留了一碗,想开个玩笑)。公子宋面子挂不住,就问自己为什么没分到鳖肉。灵公说:你问你食指啊?

顿时哄堂大笑,公子宋非常气愤,站起来走到炖鳖的鼎前,把右手食指伸进汤里,蘸了点汤放嘴里尝了尝说:现在我知道什么味道了。然后扬长而去。染指于鼎的典故出自于此。

灵公也火了,大骂公子宋放肆,说要杀了他。大臣们劝了劝,灵公也就没太往心里记着,接着吃美味鳖肉。然而,事情哪会这么结束呢?可以一句道歉解决的事情没有解决,不想可不会是真的和解。既然发生了冲突,一方不记仇,另一方记仇,这是大危险。

公子宋火气没消,听归生回来说灵公要杀自己,更火了,脱口而出:老子先杀了他。公子宋是灵公的叔叔,长一辈。公子归生劝他不要这么干。公子宋怕归生把自己要杀灵公的话传出去,索性设了个局,逼迫归生与他联手,最后杀了郑灵公。

一块王八肉和一个不合时宜的玩笑,一个不正确的处置方式,让郑灵公即位一年被杀,这一块王八肉,确实很昂贵。

代价昂贵的两块肉说明了什么教训?

首先,伟大领袖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要说啊,请客吃饭有时比革命还严肃!饭桌就是战场,饭桌也是考场,真不可等闲视之。

其次,领导不能当众开下属玩笑,更不能拿司机不当干部。这两个疏忽后果都很严重,不可不谨慎。

最后,更有现实意义的是:有好吃的,要么独食,要么吃不掉扔了,不要轻易呼朋喝友地炫耀,这样很容易分配不均。谁分到好肉,谁没分到好肉,要是见出你亲疏有别,反而暗结祸胎。

吃这件事是社交必不可少的形态。社交从本质上说就是政治,所以,吃作为社交行为,是有规矩的,包括潜规则。忽视这些规则,必然反映到社交关系里。对于请客的人来说,不注意这些规矩等于花钱买罪受,甚至会吃出灾祸。

与吃饭相比,茶道仪式相对较好地解决了社交过程里的政治问题。所有的茶道仪,都把敬客放在首位,侍茶的人只要遵照茶道仪轨,就不会出现大的社交问题。

规矩,有明规矩、潜规矩,有了规矩却不去遵守,就是社交大病。

宋、郑等国的基本政治状况是:国小而逼,族大宠多。这八个字适合中原卫、蔡、陈、鲁、息等中小诸侯国。

春秋时代,实际上是君权(公室)与族权(公族)的斗争,也就是国君嫡系家族与国君庶子家族或国君兄弟家族争夺国家权力的时代。鲁之三桓、晋之六卿、齐之国高二卿、楚之若敖斗成曲蒍大族、宋之戴桓之族,这些家族左右春秋时代诸侯国的大政。

宋国保持商朝的旧传统,宗族组织与政权结合很严密,几个大族如华、乐、皇是宋戴公之后,向、鱼是宋桓公之后,势力都大,合称为“戴桓之族”,与鲁国的三桓一样。

华元有两个儿子,即华阅和华臣,华阅袭父职为右师,在前556年(鲁襄公十七年)去世,司徒华臣想吞并兄弟的家室,把华阅的儿子皋比的家臣华吴杀了,身为左师的向戌不敢处理。

宋平公说:华臣的行为,不只是在他家族里作乱,而且触犯了宋国的刑律,一定要驱逐他。向戌却说:华臣有卿官的职位,大臣之间不和顺是国家的耻辱,不如把这事件掩盖着算了吧!就这样不了了之。向戌还特制一根马鞭,每逢乘车经过华臣家门口,就帮助驾车的人鞭马,让它疾驰而过,不敢同华臣打照面。可见华臣的跋扈。

有一天,都城里人们追赶疯狗,疯狗跑进华臣的家里,华臣以为“国人暴动”,急忙逃到陈国。一个权臣就这样被一个偶然的事件解决了,很是滑稽。

向戎继承了华元的思路,后来发起了第二次弭兵大会,是宋国在春秋时代的最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