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流程是会在建设完业务型HR后使用,SSC将是主要的使用者,所以,流程的格式尽量方便易操作。这样的流程一般要细化到第六层。下面提供一个第六层的招聘流程框架可以参考。
表9-1是某公司第六层具体内容的说明。
表9-1 某公司第六层具体内容
活动 | 步骤 | 谁 | 何时 | 系统 | IT手册 | 频率 | 输入 | 输出 | 备注 | 时长 | 表格模板 | |
提需求 | 1. 填需求 | BP | 需求发布时 | 招聘系统 | 招聘IT 手册 | 每月 | 人头计划,JD | 完成招聘需求表 | 当天 | 附件 | 附件 | |
活动,是指将流程按主要的活动节点做大的划分,比如招聘可以分为提需求、确定候选人、面试过程和录用四个活动。你也可以把颗粒度分得更细,比如提需求、确定候选人画像、搜寻候选人、电话面试、HR面试、业务部门面试等。
步骤,完成以上活动所需的具体步骤。具体要多少步骤也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设定,比如提需求可以包含的步骤有填写需求表、需求审批、提交招聘需求给SSC招聘小组,以及招聘相关人员沟通并确认需求和相关条件等。
谁,是指这个步骤的执行者和负责人是谁,比如填写需求的是BP,通常是业务管理者会跟BP提出或者商量出可能的招聘需求,由BP给招聘小组提出具体需求。
何时,明确这个动作开始执行的时间。有时候可以当时完成,有时候这个动作需要一段时间。
系统,这里是指IT。每家公司的IT系统可能不同,需要具体列明,以方便流程的使用者查询。
系统手册,主要是帮助执行这个步骤的同事可以随时查阅IT的使用方法等。
频率:有些工作是按照日、周、月或年度的周期性开展的,比如每个月的算薪和缴纳社保等,有些具体步骤是临时的,有些是阶段性的。
输入,是完成这个步骤所需的材料、信息及相关的动作和要求。比如填写需求表需要员工人头计划和审批、岗位职责说明书、岗位信息和一些可能的特别要求。
输出,是基于以上的输入内容和动作,完成后的成果。比如完整有效的招聘需求申请表。
备注:我们在梳理流程的时候,有些内容特别重要但容易忽视,还有一些是流程讨论时的一些关键经验,需要特别注明的;还有一些未尽事宜,比如讨论流程存在争议但不影响操作的就先搁置一下,作为OPL(Open Point List)记录下来。
时长(Lead Time),是完成这个步骤所需的时间,一般是以天为单位。比如填写招聘需求申请表是半天或者一天。最后将所有的步骤累加计算出这个流程需要的总时间,这里的时间单位也有两种:工作日、日历日。从执行者的角度看,工作日比较人性,因为考虑到节假日等非工作时间,但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日历日最能反映工作效果。所以,从业务型HR建设的角度,我建议还是以日历日为准更好。很多时候,客户需要交付的结果是不会考虑是假期还是正常工作时间。另外,流程的时长一方面要考虑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和特点,这个时长尽量合理;另一方面需要考虑竞争力,比如你的工程师的招聘时间是30天,而市场上或者竞争对手的时长是20天,你就要调整招聘策略、流程和周期,确保自己的招聘效率,否则人才都跑到竞争对手那里了。最后,流程和时长会做到IT系统里,所以时间是一个关键因素,决定整个流程执行的节奏和质量。
表格和模板,在流程梳理中,表格和模板反映了流程和政策,统一是有挑战的事情,因为各个业务单位的历史不同,长期使用的表格已经成为习惯,有 合理性,也有低效的地方,所以统一表格需要在梳理流程的时候不要低估其难度。在梳理过程中可以展开辩论和对比,基本的原则是:与政策和流程一致,方便使用和符合大多数使用者的习惯。当然,这些表格模板会随着政策和流程的改变,随时更新和调整。
政策和制度的相关附件,对于流程操作本身作用不大,但我们在执行流程时遇到一些特殊情景或者不明白的情况时,不知该如何处理的情况下,随时查阅政策和规则时必要的。需要提醒的时,当规则发生变化时,需要在流程中及时更新最新的政策制度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