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销的模式红利已经到头

自2002年起,深度分销是中国消费品,尤其是快消品的主流销售模式。很多中小企业在导入深度分销的初期,可以从经销商扁平化(即增加一级分销商数量)、终端精细化管理等举措中取得较大的增量。

这个模式的优点是渠道下沉、渠道扁平化和终端精耕,缺点是人海战术、报表信息海量、大系统整合困难。深度分销模式执行效果好的,都是企业规模较大并有相对完善的信息系统(含财务结算系统)支持。

随着销售区域的扩大、销售人员的增多、渠道下沉与扁平化等水平增长潜力钝化,加上近年来人员薪资成本上涨,80后、90后销售人员吃苦及承压力的降低,深度分销的人海战术正在变成吞噬销售利润的黑洞。

不用深度分销模式,竞争者会把自己挤出市场;而继续深度分销模式,在增量速度钝化的情况下,销售费用(含薪资与渠道等费用)的增幅越来越大,加之管理幅度过宽,一级经销商零碎化,小额订单处理速度变慢,深度分销成了不少企业的噩梦。

中国快消品销售渠道过去20年的博弈大势:先是KA卖场、便利店等现代零售渠道打破传统批发商为主体的流通格局,然后最近5年快消品电商风起云涌,但尚未成为主渠道。

深度分销就其本质来说,是“水平增量”的主要驱动力,深度分销的潜含背景是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人口红利,即供应充足、肯勤奋、能吃苦和成本不高的销售大军,企业大胆或超前投资人员,往往可以获得较大的投入产出比。

如今人口红利效益递减已是大势所趋,制造、零售、餐馆等高强度、低收入行业,都陷入用工慌;销售一线业务员需要多一点知识含量,大中专学历人员是销售大军的主要组成人员,目前已进入青黄不接时期:新生业务员顶不住大梁,销售团队普遍老化,人海战术不仅不能增量,反而增加费用与风险。

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超过了企业资源与能力可以控制的范围,深度分销模式赖以支撑的核心要素(人口红利)已经发生不可阻挡的逆转。从增长驱动力角度看,过去三十多年粗放的、机会导向的水平增长驱动力已经不足以支撑企业的规模化,更难以支持高质量的可持续增长。内外要素的变化趋势在2013年正在形成“死亡交叉”,反映深度分销的模式红利大势已去。

需要说明的是,深度分销的模式红利到头,并不意味着中国市场的渠道红利(即以渠道对抗品牌的增长模式)已经消失。中国市场大、广、深、杂特点,决定了超大规模企业要实现垄断是困难的。渠道红利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仍然是中小企业快速崛起的市场机会与战略屏障。

迄今为止,即使在品牌集中化程度较高的方便面、饮用水、饮料、啤酒等行业,中国首富(娃哈哈)或强龙企业(康师傅、加多宝)也谈不上对渠道的垄断。即使家电业由于苏宁、国美电器实体店连锁的快速集中化,出现短暂几年的“零售扼制生产商咽喉”的局面,但电子商务、大企业自建渠道等,也很快冲破苏宁国美电器的渠道垄断。

从这个宏观视角才能清楚地看到,深度分销模式红利的消失,从本质上是粗放的、水平增长模式“边际效益”的降低,是深度分销模式的内在问题(模式内伤)决定了其模式红利的终结。

深度分销代表的是粗放、机会、速度等水平增长思维,从最近15年深度分销的理论与实践看,无论是跨国企业,还是本土创新企业,深度分销的管理特点都呈现惊人的一致性,即深度分销的三大模式内伤:大前端、小平台和弱系统。大前端:一线业务人员庞大;小平台:区域及总部管理呈现金字塔结构;弱系统:即使上了ERP、CRM系统的企业,也不能有效对庞大的一线数据及其背后的竞争动态进行实时管控。

简单说,深度分销模式的管理特色,是金字塔式垂直控制的寡头管理模式。这个模式的最大问题是末梢麻痹与坏死症,最后成为管理系统的富贵病与官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