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培训师在课堂现场的角色转换

如果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当培训师真正进入培训课程现场,仍然需要在不同角色之间进行有效转换,如图8-3所示。

图8-3 培训师在课堂现场的角色转换

根据多数培训师的反馈,认为无论自己准备多么精细,实施现场多么努力,到最后,总是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严重的甚至影响到自己对培训工作的信心。如果进一步追寻到一些现场呈现的场景,我们会发现,除了有培训师自身专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外,总是被培训师忽略的两个角色并未在他们心中建立深度的意识,那就是“价值导向”和“镜像反射”。

那么,何谓价值导向,我们知道,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已经沉淀了许多几乎所有人内心深处都认同的一些价值取向,包括“自由、平等、责任、爱心、关怀”等,这些都是人们持续坚毅前行的指引,我们称之为“正向价值导向”。

作为培训师,需要始终坚信,任何一位来到课堂现场的学员,其实内心还是会愿意去试图学习一些东西。问题在于,有些培训师不太愿意前置这种假设,尤其在学员并没有呈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的时候,培训师基于某些固有的成见,总是对学员进行负面判断,并由此认为自己来给学员“传经送宝”,不经意间就会释放出一些强势的信息,让培训现场陷入不平等的氛围。事实上,如果培训师自身能够放下身段,坚守平等交流的姿态,学员其实能够感同身受,逐渐打开心扉,进入较为良好的学习状态。

另外,必须承认,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些学员会抱有“急于求成”的心态,特别渴望能够从培训中获取某些“武林秘籍”以快速、有效地解决现实工作或生活中的问题。于是,培训师也就假定这一前提成立,总是在“技能技巧”的层面上用力。

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作为培训师,有没有想过以下一些问题。

——为什么这些所谓的技巧能够产生作用?

——能够支撑这些技能技巧产生正向作用的根本是什么?

——如何引导学员能够正确使用这些技能和技巧呢?

如果我们愿意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其实技能技巧有着强烈的“工具”色彩,就工具本身而言,并无对错。但是最终却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最后出现了甚至截然相反的效果。所以,培训师必须始终坚信,正向的价值导引一定是所有技巧有效运用的基石。

接下来,需要思考,如何将这种正向价值的倡导通过合适的途径传递出去。

毋庸置疑,培训师在培训现场,对学员必定具有非常强烈的示范作用。虽然,表面上,一场培训课程的效果主要由内容决定,所谓“内容为王”。但是,即便内容多么丰富,需要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学员能够接收并接受。

那么,学员是否接收并接受又会受制于哪些因素,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人际沟通中,语言本身对沟通效果的影响作用极其有限,而来自于沟通对象的非语言信息(包括语气语调及肢体语言、表情、情绪等)都在影响着沟通对象对信息的解读和接收。具体到培训课堂中,培训师所呈现出来的所有要素的状态,包括由行为举止承载的价值导向,也会全面展现在学员面前,甚至学员不见得只停留在你如何讲,讲得如何的层面上。更多时候,学员会根据培训师怎么做来确认对内容的解读,这就是为什么我非常强调培训师的“镜像反射”角色作用。

我们会听到“言传身教”,但在某种程度上“身体力行”的影响更具有力量。总之,培训的过程就是对学员产生影响的过程,培训师的价值导向是决定一堂课程是否能够对学员产生正向影响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