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三个质量数据均直接反映了企业质量管理好坏程度:
(1)终检合格率=(终检投入数÷终检产出数)×100%,反映不良品防止流出的能力。
(2)成品率=(终检产出数÷投入数)×100%,反映产出合格品的能力。
(3)直通率=各工序合格率的乘积,反映工序品质保证的能力。
依据上述三个算式,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可表述如图3.4归纳所示。
图3.4 过程质量管理重要性数理论证图
另外,就质量而言,生产活动是将5M1E(作业员、设备、材料、方法、检测、环境)等要素转化为合格产品输出的一个增值过程,即过程产出质量是由所输入的生产要素决定的。为减少生产过程质量的波动,实现稳定、一致合格产品的持续产出,企业就必须于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对影响过程质量的各生产输入要素进行管理。图3.5说明了对这些影响因素控制的必要性。
图3.5 过程质量管理重要性数理论证图
由此,企业需要思考:如何围绕5M1E进行过程质量管理,以预防、控制不良品的产生和流出?要解答这个问题,企业首先需要正确的思考是:
● 客户要求的产品质量是什么?
● 满足客户产品质量的过程质量标准如何?如满足客户产品质量的制品尺寸∮6.5±0.01mm。
● 5M1E是如何影响制品符合过程质量标准的?如外圆磨床的进给精度影响制品尺寸∮
6.5±0.01mm的符合性,当外圆磨的进给精度≥0.001而<0.01时,制品∮6.5±0.01mm尺寸分布
范围为∮6.49~6.51mm(外圆磨床的进给精度为生产过程投入的质量要因、制品∮
6.49~6.51mm尺寸为产出的质量结果)。
● 如何管理生产过程投入的质量要因?如外圆磨床的进给精度管理。
● 如何管理已生产出的制品质量?如制品∮6.5±0.01mm尺寸实际加工后的数值。
● 如何管理生产过程能力,确保制品质量特性的稳定性、一致性?如大批量生产时制品∮6.5±0.01mm尺寸实际加工后的数值均在受控范围内;
经过上述思考,建议一般制造型企业参考图3.6所示逻辑建立过程质量管理体制。
图3.6 过程质量管理体制建立逻辑图
至此,并未完结的是,企业应进一步需要思考图3.6所规划的过程质量管理体制的实施逻辑:
● 如何进行重点管理,以通过问题的早期发现和检出防患于未然?
● 如何进行变化点管理,以通过与问题相关的事前发现并改善防患于未然?
经过上述思考,建议一般制造型企业参考图3.7所示逻辑展开“重点管理、变化点管理”的策划(Plan)、执行(Do)、确认(Check)和改进(Action)工作。
图3.7 过程重点管理和变化点管理实施思考逻辑图
有了上面的认知和思路,我们在进行过程质量管理各项工作时必将豁然开朗,也能更好地把握过程质量工具和方法的实操应用。下面将从过程质量预防和控制的角度简要介绍一些工具和方法,这些非常具体的工具和方法尽管在此不会一一细致展开,但其根本操作原理和核心作用与前面阐述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