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③会议目标不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而是被曲解为定功、定责等。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不论是从小在学校读书还是长大在职场开会,不论是历朝历代的百官上朝,还是现在企业中的经营分析会,似乎印象中在会议上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不足是一件让人非常羞愧的事情,甚至因此会让老板和同事怀疑我们的业务能力,还有可能影响到自己在企业的职位变化和晋升发展。毫无疑问,当所有的参会者人员每一个会上建立这样一个固定认知的时候,我们在会议中得到的信息就一定会受限,甚至是片面化。
基于我们平时在同事面前“秀肌肉”的机会不多,而且每一个“秀”的场合是风险与机会并存的。为了让别人更多地看到自己的“肌肉”,所以每个人在表达的时候总是会有意无意地花大量时间谈到自己做了什么,甚至连取得的效果可能都是偏向非常好之类的信息,但常常没有提供数据支撑,至多是一句某个客户对我们很认可之类的话。
基于我们害怕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不足,会更多地汇报成果,汇报工作过程。哪怕真的遇到重大影响事件,我们也会更多地将问题归结于不可抗力原因、偶发性或者他人的原因,很难沉下心去真正深度思考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我们能做什么,改变其中的哪些关键因素,在以后的工作中如何达到更好地产出。当老板听到突发情况时,还会莫名其妙,“不对啊,我们内部一直反馈在产品质量上把关很好啊,怎么会发生这种大批量退货问题,一定是哪个环节搞错了。”
会议的关键是针对目前的情况与难题,作出相应的高质量决策,在决策后的行动中不断改善企业的管理行为。会议中我们必须找到水面之下真正的问题,也是为此我们必须在所有人心里建立一个非常重要的共识,会议最核心的目标是一起找到真问题的最有效杠杆解并实施决策与行动。
针对建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会议机制,而非定功或定责,我有以下3个优化方向。
第一,最高决策人要在会议正式开始前反复强调我们是解决组织问题为导向的会议。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在这里描述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进行解决,从而推动组织的进步。这个优化方向理解起来容易,但真正会议中需要大家按此导向照做确实非常困难。因此,我们要不断宣贯、诠释,组织会议的前期可以在会议通知中单独高亮“会议导向”这一部分内容,说明会议目标主要是展示真实的数据与全面的信息,共同商讨问题的解决对策。在会议现场正式开始之前还是要有会议最高决策人再次诠释,让大家知道我们是真的很重视问题的解决,我们不是随便在会议通知上写写而已,对我们来说会议中每一个呈现出来的高质量问题就像一个礼物,拆开这些礼物找到答案才是我们想要的。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常常会被心中“定功与追责”惯性所驱动,在会议讨论的过程中一定要压下这一想法。
面对真正高质量的问题最高决策人可以在会议现场花点时间公开表扬,鼓励大家同样大胆表达问题和建议。而对于会议现场第一次提出的问题背后个人的缺失,尤其是管理者的缺失,最高决策人一定是私下和他谈话比较好,不然当众负反馈甚至是惩罚一出,前面的营造的所有关于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会议宣传都会付诸东流。就像阿里巴巴曾经某位老师所说的:“我们的管理更多地是激发人心中的善。”在会议场上分个你红我黑,结果人人自危,管理者不敢提出问题,怕引火烧身,下面的伙伴更不敢提出建议,久而久之组织的文化就是假和谐,永远没有真相浮出水面,最终导致企业做得不好,而这不是任何人的初衷。
第二,我们在会议现场对于好问题更要积极交流,主动提出帮助。我们要鼓励大家在现场提出问题,当对方提出的问题是自己盲区的时候,这对我们来说是惊喜,我们应该感到高兴,我们在它没有演变为组织的灾难之前发现了它,并一起解决它。当然这里的“问题”是有界定的,不是指任何问题都值得在会议现场被提出,它一定是和会议主题相关甚至是和会议现场大多数人息息相关的。甚至当有人提出了他遇到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及时反馈“这个问题太好了”,并说出你对这个问题重要性的真实看法,或者真诚地发问”我们能帮你做些什么”?只有当问题的提出者感受到被鼓舞被肯定,这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会议氛围才会真正被打开,大家才会真地打破内心的犹豫与设防,一起携手剖析问题的内核,从而解决真问题。
第三,对于高质量的问题,会议的最高决策人甚至可以进行及时的鼓励,或者会后总结。不可否认,不论现场其他人是否认可这个难题的重要性,如果最高决策人在现场不认可,这个难题依然很难被真正地展开讨论。我们总是要先察言观色一番,确认安全才开始下一步的讨论。因此,在现场会议的最高决策人可以及时鼓励,保证后面讨论的及时展开和讨论。甚至在会议总结的时候,可以再次提出今天的会议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认为这个问题从哪些方面看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以帮助我们在哪些方面进行深度思考和取得进步。如若我们真的秉持这样的心态,一段时间以后一定会发现会议氛围越来越好。在一次次的会议中我们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决策措施、行动落地的过程不断提升了参会人员的问题分析能力,也一步一步地扎实了我们组织的管理基础。
图2-8 杜绝会上定功或定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