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社会的支柱,民营企业同样如此

200多年来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伴随着社会的动荡,动荡的根本在于误读了企业的本质,企业并不仅仅是社会里面创造利润的组织,而是社会稳定最重要的稳定器和支柱。原有以家庭为中心的结构被打破,遗留下来诸多的社会责任只能由企业和各类组织(医院、学校、各类非政府组织、公益组织等等)来承担。这些职责具体包括:

-​ 清晰的社会身份(是有身份的人而不是机器的一部分)

-​ 足够的收入保障

-​ 安全及劳动保障

-​ 教育及培训保障

-​ 健康及医疗保障

-​ 退休和养老保障

-​ 休息和休闲保障

-​ 基本道德教养保障

-​ ……

看到这些内容,的这会觉得奇怪,现在的企业不就是这样吗?一周上5天班(部分企业是六天制),员工有公休假、产假和事假等假期,企业需要给员工提供培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等。

但这是数百年摸索进步的结果,企业最开始并非如此——这些制度、惯例和方法是人类从17世纪以来,在数次社会动荡、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之下,由西方社会逐渐摸索和尝试才逐渐形成,并被当今世界各国所接受。

两次世界大战以前,由于企业以“赚取最大利润”为目标,工人待遇极低、境遇极差——企业未能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职责,社会结构失序,工业社会成为了人间地狱——这就是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名言“资本主义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由来。

伦敦西头烤制全价面包的工人通常是在夜里11点开始干活,一直忙到第二天早晨8点,中间只稍微休息一两次。然后他们就运送面包,或有时在烤炉房烤面包干,一直干到下午4点、5点、6点甚至7点……卖低价面包的面包房工人从星期四起,晚上10点就开始干活,一直干到星期六深夜,中间只有很少的休息。

……

火柴制造业,开始于1833年,以磷涂于木梗上的方法,就是那时候发明的。……改业所用的工人,有半数是13岁未满的儿童,或18岁未满的青年男女……有270人是未满18岁的,50人是未满10岁的,10人只有8岁,5人只有6岁。每日劳动自12小时到14或15小时;赶夜工是常事,吃饭时间也无一定,而且他们吃饭,大多数就在充满磷毒的工室内。但丁所描写的地狱,也没有这种情形可怕……在过去18个月中,儿童和成人都一样,平均每星期至少要劳动7日和5小时,那就是每星期78小时。……每星期常增至8日至84小时。23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企业组织中的所有人都必须为资本家挣钱而努力,甚至用于培育下一代的学校也是一样,书中说:“学校教师得称为生产的劳动者,但是在儿童头脑上用工夫,是不够的;除此之外,他还须为增进学校所有者的财富,而曲尽绵薄。”相信任何人了解到这种情况都会和马克思得出同样的结论:这样的社会制度不会长久,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敲响了!

正因为如此,企业有着外部规定性,社会赋予了企业相应的使命,企业和社会息息相关。与此同时,企业由人创造和运营,人们在其中互相协作并有着共同的目标。因此,企业也是一个“社区”24,是一种现代社会的群聚生活方式。政府和各界需要正确看待企业在社会中位置。而企业所有者应该关注每个人在企业中如何与他人协作、每个人在社会上如何与他人相处、每个人回到家庭如何与家人相处。唯有如此,社会和企业方能长久稳定。

上世纪中国的7、80年代,虽然物质条件匮乏,但当时企业中普通员工的幸福感远高于物质丰富的今天,其原因和企业的本质有关。当时没有民营企业,员工进入国营企业之后,所有的一切都由企业安排(稍大规模的企业甚至有自己的派出所和学校),企业是一个大社区,邻里之间互帮互助。虽然企业办社会效率低下,但国营企业完美地完成了它的社会责任和角色,赋予了员工各项保障,作为社会的稳定器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当前中国经济中,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行,“三层资本”——国营资本、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公私合营)、民营资本并存。其中国营企业负责执行国家计划经济的政策,并担负起重点行业的战略职能。民营企业则更多进入民生行业,承担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的补充职能。PPP更多用于一些大型项目的整体运作。截止到2017年底,民营企业占比超过中国GDP总量的60%,贡献了超过50%的财税收入,以及70%以上的科技创新和80%以上的劳动就业,但民营企业在国内始终背负着“合法性”、“原罪”等沉重的包袱,缺乏良性发展的大环境。

不过,就企业本质而言,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并没有区别,它们都是社会的经济器官,都负担着满足新阶层对社会归属的责任。而且民营企业经营效率明显高于国营企业,更加符合社会对企业提出的限定和要求。当前的问题在于,国内各级政府部门仅仅将民营企业当作经济推手,并没有真正把民营企业作为社会的稳定器来对待,没有给民营企业以平等的政治待遇,致使民营企业在不安定不确定的状态下运行,社会中的恶性事件许多来源于此。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唯有全社会对企业的本质有所理解,形成共同观点,以此对企业提出明确要求,并最终影响到企业绩效实现,企业才有可能承担起完全的社会责任,成为“社区”的中坚力量。在西方国家中,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布年度“企业责任报告”,这是政府和民众呼声的反映。不过,即使是发达国家的政府,同样对企业的本质、功能和目的缺乏了解,当前的状况只是社会潮流向前发展的自然反应。对于我国政府而言,如果能对“企业是社会的支柱,民营企业同样如此”有更深入的认识,给民营企业以同等待遇,并鼓励所有企业组织关注社会责任,必将有利于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

当今时代还有一个大背景,即知识成为关键性资源。由于知识有传播和获取简单方便的特定属性,知识型社会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激烈竞争,而且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之前任何时代和任何社会。

-​ 孩子不得不经过激烈的竞争以及多年的学习以取得相应的知识;而且有机会因为知识跳出自己所在的阶层;

-​ 个人在职场之中不得不持续学习、持续充电;

-​ 中小型企业由于知识更新和时代变迁快速批量倒闭、又快速批量创立;

-​ 一家巨型企业会由于在知识竞争(包含认知竞争)中落败而在短时间内崩溃;

-​ 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知识产业和知识经济的竞争中,这种竞争相比之前竞争,其速度和烈度都更高;

-​ 知识和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像一座座大山压在每个人的头上。

在如此酷烈的时代(人类社会的单向发展,不以人类的意愿为转移),如果误解了企业的本质,就将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资本论》中出现的情形,以及今天诸如“苏丹红”、“三鹿牛奶”、“血汗工厂”等引发巨大争议的企业行为不断在社会上重演。西方发达国家同样如此,2008年,美国华尔街的一批金融企业罔顾企业的社会责任,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比之于社会的损失)将美国乃至全球人类拖入巨大的经济危机。 在知本主义时代,这一点值得有识之士深思并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