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用产品制造流行

一个成熟的产品需要时间积淀,需要持续不断地修正,但流行可以快速实现,产品的热销多半也是基于流行。

流行就像消费者在一起开会表决一样,一夜之间大家都开始选择这个产品了。

1.流行有规律

很多人都在讲,成功总是被总结,但总结之后的东西往往很难再创造成功。的确,流行很多时候无法控制。

Hush Puppies(暇步士)鞋子,早些年都快死了,突然从纽约苏豪区流行了起来,目前中国的三线城市都开始流行了。

我们也知道流行非理性,也难以控制,但研究诸多行业的畅销产品后,发现这些产品的流行还是有一些内在规律可循。

流行是从少数人开始,也就是通常讲的舆论领袖,然后其他人开始模仿,最终实现流行。这也有个临界点,模仿达到一个什么程度,会突破临界点,这个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依据不同领域,选择有带动作用的意见领袖,有的领域需要一个群体来带动,有的领域需要城市来带动。比如,时尚的流行,从国际角度,以法国为中心引领全球的流行;在国内则以上海、广州为中心引领全国。

还有靠群体引爆,比如,茅台酒靠军队、政治人物引领,最终喝成了国酒。中华烟则是从北京开始,据说苏烟的崛起是由省长这个群体开始的。

2.制造流行三部曲

《如何制造流行》这本书提到制造流行的三个法则:一是附着力法则,就是通过产品本身、产品沟通要素、广告等因素让人们传诵;二是个别人物法则,实际上就是通常讲的舆论领袖的引导,而舆论领袖要引领的就是附着力法则的内容;三是环境威力法则,微小的外部环境可能是流行的诱因。

(1)可以流传的“小名”

小名是消费者赋予品牌的昵称,一旦被消费者以小名来称呼这个产品,那么这个产品一定会大卖。比如,牛栏山的“白牛二”,衡水老白干的“极品39”,娇子烟被消费者称为“花娇”,娃哈哈的爽歪歪被孩子们叫“歪歪”。

产品的小名一定是口头禅类的名称,这样口语化的名称容易传播,易于流传。虽然有不可控的因素,但是只要实时监控,一旦出现这样可以流传的“小名”要马上加以引导和传播,流行就有可能形成。

(2)从产品上制造流行

产品本身要有特点和个性。产品的外形,产品与消费者的自然对话,都是创造流行的关键,苹果与三星各领风骚一段时间,其实都是从产品设计角度出发的。

流行物本身要过目不忘,至少留下很深的印象,要从产品外观、功能、使用体验等方面下功夫,让人印象深刻。也可以在产品购买理由上,与消费者沟通的语言上形成特点。

知名度是流行的法宝之一。只有大家都知道的品牌,其产品流行的概率才更大。在中国知名度非常有效,一些企业通过不遗余力地打造知名度,实现了产品流行。

另一个是渠道和终端。这往往是流行的源头,尤其是终端产品陈列、标准化和生动化,或者终端店主的推荐,会给消费者一种“假象”,这个产品很畅销、很流行。

当然,对于酒水、饮料、食品领域而言,口感也是能够流行的。比如,酱香型白酒过去在北方很多人不适应这个口感,但随着茅台品牌渗透力的不断增强,很多北方人开始喜欢上了酱香口感,酱酒的流行步伐也越来越快。

(3)易于流行的广告

广告也是创造流行的一个有效的手段。

赵本山每年都创造一个流行词语,这与发布的平台有关系,更与消费者流行的思想与需求有关系。

朗朗上口的词语也是创造流行的要素,它是消费信息的精华,好记易懂,附着力很强。同样的诉求,“喝出男人味” 比“男人的情怀”更容易流行。当然流行是要有空间的,终端不行,流行就只能停留在人们的谈笑间。

(4)图形也是制造流行的重要元素

小孩还在牙牙学语阶段,主要是从图形中获得信息。从婴幼儿的图书中也会发现这个现象,这个阶段都是用图形教孩子,这对孩子来讲,会形成非常深刻的记忆。

据说苹果iPhone手机上的图标,很多都是应用了人们在婴幼儿时期最熟悉的图形;包括手机屏幕的颜色,若你认真去研究,会发现这个颜色非常熟悉.其实,这些都是儿时经常玩的玩具的颜色。

应用人们熟知的图形,更容易激发人们“熟悉”的经验,从而获得对人们行为改变的作用。

研究表明,人们更倾向于熟悉的事物。比如,2009年,《体育画报》做了个研究,他们向NBA球员抛出了同样的问题,“当比赛进入一球定胜负的关键时刻,你会选择谁担当重任,做出最后一投呢?”,结果76%的球员选择了科比,这也是大众的选择。在大众的投票中,科比是得票率是第二名的25倍。而事实上,安东尼的投球命中率高达56.5%,科比只有45.7%。

之所以大家都选择科比,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人们更熟悉科比,他的知名度比安东尼高很多。

所以,品牌或产品一旦嫁接了人们熟悉的图形,往往也能够创造流行。